践行二十大精神,从“课堂革命”开始

□曹国露

字数:1275 2022-11-06 版名:理论
  刚刚落下帷幕的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时代奋进的号角,更为迈进新征程、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对于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要求。
  众所周知,当下陕西省高中教育面临着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多重变革与考验,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践行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扛在肩上是我们每位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高中教育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当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此,笔者试图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就如何从“课堂革命”开始,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开展“课堂革命”,需要擦亮课堂底色。2020修订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中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好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健康茁壮成长。譬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取了《沁园春·长沙》《红烛》等极具正能量的五首诗歌和《百合花》等两篇小说,我们将不同历史时期青年人感时忧国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通过课堂阵地旗帜鲜明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只有我们的课堂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实现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堂革命”的有效衔接。
  开展“课堂革命”,需要厚植课堂底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中语文新教材选取了大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经典篇目,对高中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语文课堂需要以教材为引子,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好《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篇目,帮助学生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不断汲取古人的智慧,让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既有文化底蕴,又能与时俱进。
  开展“课堂革命”,需要增强课堂底气。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要求“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高中教师既是青年学子的知心人,又是青年学子的热心人,还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引路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课堂底气,发挥好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要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开花结果。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取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劳动模范张秉贵、“探界者”钟扬等一大批时代改革先锋人物的感人事迹,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当代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践行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前进。
  践行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们教育人的光荣使命。特别是在高中教育大变革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更需要从“课堂革命”开始,以打造好课堂的“底色”“底蕴”“底气”为主业,于细微之处见落实,于课堂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