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陈菲儿

字数:1445 2022-12-25 版名:教育理论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道德与法治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由过去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切换至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我们的课堂样态是否发生变化,直接影响育人目标的达成。2021年“双减”政策的颁布也向我们传递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确定性。首先,教育目标的回归。澄清误区:“双减”不是放松学业要求,更不是降低学业标准,而是教育目标的回归。回归“人之为人”的本质,让孩子“学会自主”。其次,学校生态位重建。学校成为教育生态的领导者,坚守教育本源,遵循成长规律。
  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就必须从课堂入手,以核心素养为锚,紧紧抓住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关键点。
  理顺教学与教材关系
  追求深度理解

  到底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是一线老师们需要廓清的问题。“教材观”背后体现的是我们的“学生观”和“课程观”。新课程标准下,教育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从知识传授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如何借力教材,让教材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现实世界真实问题的解决。因为具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青年学生,不是靠堆积大量的惰性知识来解决问题。相反,在真实情境下,能及时调取和整理相关信息来识别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核心素养的真正旨归。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基于学生的深度理解来进行设计和使用教材。
  当我们的目标顺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指向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时,我们的思政课堂才能摆脱以往“满堂灌”的尴尬处境,才能推动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入脑入心”,才能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善用反思复盘每节课
  提升教学水平

  正在经历本次课程改革的老师们,肯定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实施充满期待,同时也是踌躇满志的。一方面,我们被诸如“大概念”“深度学习”“议题式”教学等新概念反复冲击。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自己的课堂已经摆脱了过去“一言堂”的窠臼。那么,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迅速提升和发生转变呢?大多数专家和优秀教师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答案,课后反思。
  不流于形式的课后反思,从反观本堂课的课堂设计、教学实施入手,反思我们的课堂样态和学生活动存在什么样的优点和缺陷,进而去反省和总结我们在处理相关内容上的心智模式,进而根据学习和理解及时提出对策。“反观—反思—反省”的复盘思维,不仅仅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更是我们课堂教学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快速通道。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深度学习
  身处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面临着信息的筛选和获取问题。当捕获式学习已悄然成为现代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方式,如何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真正正地发生,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简单的聆听者,当道德与法治课程重新定位于综合性的活动课程,我们课堂上的缺乏真实意义的“虚探究”和缺乏思维含量的“假探究”必须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了。不论是以议题式、项目式教学为抓手,还是以主题板块、真实情景的实践为线索,思政课对于深度学习的呼喊已振聋发聩。
  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这是新课程理念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碑林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