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减负提质在培养农村中学生习作能力中落地生根

□卜建平

字数:1505 2023-02-05 版名:教育理论
  近年来,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其身心发展规律。为进一步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精到细处、谋到深处,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达到减负提质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真正落实学生习作“减负提质”进行如下探索:
  一、尊重兴趣特长,让减负提质在学生轻松快乐的训练中落地生根。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作索然无味,无话可说,写作畏难情绪骤增。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能将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视为提高习作成绩的重要途径。在习作设计,布置、实践运用上要努力改变以往不科学的做法,绝不能让习作成为学生学习之痛。教师要充分吃透学生,根据学生习作兴趣和特长加以培养。如,有的同学喜欢观察,有的同学善于表达,有的同学善于想象等。教师则应善于抓住学生个人兴趣,以此为着力点,让喜欢观察的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红色旅游,体验乡土人情;让善于表达的学生多参加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交流活动;让善于想象的学生多训练文章的扩写或写诗歌等。让学生做自己有兴趣且擅长的事,减负提质才能被落到实处。
  二、控制习作时长,让减负提质在省时高效的训练中落地生根。
  “双减”政策下,初中学生每天课后作业总时长不超过90分钟,当然习作也不例外。压缩时长,不等于降低质量,反而应提高单位时间作业效率。为此,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完成习作训练,尽量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和精力。所以,每周两节课的习作教学,教师应在第一节讲评课之后,充分利用第二节习作课让学生进行相关习作训练。学生习作训练强度加大,时间利用充分,练习效果则会更明显,学生的减负提质才能被落到实处。
  三、创新习作形式,让减负提质在学生形式多样的训练中落地生根。
  习作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力求灵活多样,富有个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预习准备型、巩固训练型、观察积累型、实践体验型、调查访问型等。要控制习作难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玩”中学习知识,使其真正领会语文学习魅力无处不在,从而缩短与语文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课内打基础,课外谋拓展,提倡节假日、双休日开展体验型、观察型、合作型等形式的习作训练。如让学生坚持每天记日记,记下当天所见所闻;坚持每周写周记,可重点写下生活中那些打动自己的事。
  四、精选训练内容,让减负提质在学生科学有效的训练中落地生根。
  习作训练内容应严格落实新课标,紧扣教材要求,不能随心所欲、毫无目的地选择。教师应在新课标大框架下,按照教材单元训练要求,精心选择、精心设计,突出学生认知规律和客观实际。从题材到主题,从内容到手法,从修辞到思想表达,都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去落实。坚决杜绝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做法,否则,学生习作训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训练写读后感,教师要训练学生学会运用直接或间接引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思考与表述。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更丰富,学生的减负提质才能被落到实处。
  五、教会实践方法,让减负提质在学生亲身体验训练中落地生根。
  只有深入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验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去观察、去领会。让学生多观察人说话的神态表情,观察景物的先后顺序,观察事情变化的规律,学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如看书看报、听新闻、听广播、谈感悟、说想法等,这样学生习作时才能有话可说。同时,开展读书竞赛、读书交流、写作分享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口语表达习惯,扩大阅读视野,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如此长期坚持,学生的减负提质才能被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陕西省淳化县铁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