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应试导向”带偏中考体育
□魏 芳
字数:904
2023-03-08
版名:声音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将目光聚焦体育中考,她建议要谨防体育中考走偏、确保考试公平,同时做好科学研判,拒绝“应试”导向。(3月5日新华社)
眼下,随着国家体育中考制度的改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加码”中考体育分值,有的把体育中考分值提至50分或70分,有的甚至干脆“一步到位”,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分值”。笔者以为,此举是顺应改革之需,固然令人欣喜,但需注意的是,也要防止“应试导向”带偏“中考体育”。
随着体育中考分值“加码”,不仅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会更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家长也会跟着动员起来。体育课不再只是课程表上的“体育课”,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课堂;“每天锻炼一小时”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被更多学校列入“办事日程”。中考体育分值“加码”,成了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助推器”。
同时,也需要警惕的是,中考体育分值“加码”后,在具体的操作上应避免将体育学科再引入“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在学校,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安排大量的课外锻炼项目,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完成文化学科作业的同时,额外完成体育作业;在家里,家长在操心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还需留出时间督促孩子完成每日的体育锻炼,甚至必须完成每日考评。若是如此,不免又成了孩子的一项“课业负担”。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应试导向”带偏“中考体育”,还需“家校合力”。一方面,学校体育应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既要严格按照课程编制开齐开足体育课,又要合理安排、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忌动辄以布置大量“体育作业”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客观对待孩子的体育成绩,既要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进行体育锻炼,又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切忌采取过激的方式“逼迫”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更不必走上把孩子送入培训机构的老路。
中考体育要达成的目标是,学生们都能认真地学好运动技术,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得到体质锻炼、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阵地,并将他们的学业成绩科学地呈现在体育考试里,促进体育教育培养“终身体育”的人,热爱体育并一生健康幸福的人,这才是国家中考体育制度改革的本意和初衷。
眼下,随着国家体育中考制度的改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加码”中考体育分值,有的把体育中考分值提至50分或70分,有的甚至干脆“一步到位”,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分值”。笔者以为,此举是顺应改革之需,固然令人欣喜,但需注意的是,也要防止“应试导向”带偏“中考体育”。
随着体育中考分值“加码”,不仅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会更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家长也会跟着动员起来。体育课不再只是课程表上的“体育课”,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课堂;“每天锻炼一小时”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被更多学校列入“办事日程”。中考体育分值“加码”,成了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助推器”。
同时,也需要警惕的是,中考体育分值“加码”后,在具体的操作上应避免将体育学科再引入“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在学校,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安排大量的课外锻炼项目,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完成文化学科作业的同时,额外完成体育作业;在家里,家长在操心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还需留出时间督促孩子完成每日的体育锻炼,甚至必须完成每日考评。若是如此,不免又成了孩子的一项“课业负担”。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应试导向”带偏“中考体育”,还需“家校合力”。一方面,学校体育应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既要严格按照课程编制开齐开足体育课,又要合理安排、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忌动辄以布置大量“体育作业”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客观对待孩子的体育成绩,既要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进行体育锻炼,又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切忌采取过激的方式“逼迫”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更不必走上把孩子送入培训机构的老路。
中考体育要达成的目标是,学生们都能认真地学好运动技术,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得到体质锻炼、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阵地,并将他们的学业成绩科学地呈现在体育考试里,促进体育教育培养“终身体育”的人,热爱体育并一生健康幸福的人,这才是国家中考体育制度改革的本意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