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打开商周文明的一把钥匙
□史飞翔
字数:2254
2023-05-10
版名:文化
茶马古道微档案
西头遗址的发现为西周城址的聚落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作为泾河中游发现的唯一一处西周城址,更为探索文献所载“公刘居豳”“古公亶父迁岐”等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考古学线索和佐证。城址建造规范,功能划分明确,是研究西周城邑的典型案例,为探寻周文化起源与发展,商周时期聚落布局、人群构成及社会变迁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简而言之,西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周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西周王朝的统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是揭开商周文明的一把钥匙。
近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陕西旬邑西头遗址成功入选。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为区域考古研究打开了新局面;该遗址构建起区域商周时期的年代序列,为探索周文化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新基点;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大型城址,为“豳”地历史及王畿地区统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径;西周时期大型围沟墓地及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为揭示区域人群变迁及社会演进提供了新证据,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西头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处的西头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之一。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距泾河约5000米。西头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1943年,考古专家石璋如先生在泾河流域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当时称其为“南头遗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该遗址称为“上西头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该遗址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2017年,西北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初步勘探,明确了遗址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将新确认的遗址称为“西头遗址”。
2018年至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对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为期五年的不懈努力,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大型城址,发掘面积4750平方米,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五个地点。先后发现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共发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窑、房址、灰沟等各类遗迹40余个,出土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千余件。此外,还发现冶铜遗存、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大量废弃陶瓦残片和深穴式储粮遗迹。考古人员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类型学比较,并结合碳十四系列样品测年,建立起了晚商至西周晚期的年代序列,为区域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标尺。同时依据资料,考古人员将西头遗址年代划分为“孙家”类型(晚商偏早)、碾子坡文化遗存(晚商偏晚)、“混合”遗存(商末周初)、周文化遗存(西周中晚期)等4个历史阶段。
说起发掘过程,西头遗址项目负责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豆海锋回忆道:“我们第一次对遗址进行挖掘,发现堆积非常丰富,从新石器时代、先周、西周,汉唐至明清时期都有遗存发现。当时我们想到,这么复杂的堆积,这么大的遗址,应该会存在墓地。”带着这个疑问,考古人员结合当地老百姓反映的线索,逐步扩大区域调查范围,终于探寻到了揭开商周文明的密码,“西头遗址确实存在商周时期遗存连续分布的现象,这个结果完全突破了2017年之前所做的所有调查。”豆海锋说,“西周时期大型城址的发现,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为探索‘豳’地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同时遗址发现的西周大型城址、围沟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显示了该遗址的高等级特征。
见证西周王朝统治方略,再现“豳”地历史图景。西头遗址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为距今3000多年前人类在泾河流域的聚落形态及周文化起源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依据。2022年,考古人员通过勘探,在西头遗址西侧发现了一处面积约80万平方米的城址,现存夯土城墙、壕沟及道路遗迹,通过对城址的南城墙进行局部解剖,并结合城址内遗存判断该城的年代为西周早中期,同时基本确认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分布范围。“城”的发掘在考古发现中十分少见。从西周时期泾河流域来看,除了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这里算是第二个城。彭阳姚河塬地处泾河流域最上游,偏西北处,而西头遗址更接近王畿处。更重要的是,“城”作为标志性遗址,能够给研究周文化提供更清晰的方向。遗址内东北部,发现了冶炼残炉、铜矿石、炼渣和炉壁残块等冶铜遗存;南头发现了深穴式储粮遗迹,坑内出土的三足瓮中发现有炭化粟,其结构与汉唐时期官“仓”较为相近;建筑基址附近所见地层及灰坑内,已出土2000余件陶瓦,并有数量较多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西头遗址不仅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大型城址,而且还发现了10余座商周时期甲字形大墓,为“豳”地历史及王畿地区统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径,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的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历史文献记载,周人先祖“国于豳”。周人居住的“豳”地,一直是考古学界的研究热点,争论不休,但相关史料并不明晰。随着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发掘的不断突破,有关“豳”地的历史秘密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黄土高原的腹地泾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缔造周代礼制文明的核心地域。西头遗址临近陕西关中盆地,处于北缘地带,周人先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泾河中游,也就是“豳”的区域里面活动,这里是周人早期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文献记载较为零星,也是考古成果少见的阶段。此次集中力量对西头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也是为了回答西周人群变迁与发展的问题,历史意义重大。
西头遗址的发现为西周城址的聚落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作为泾河中游发现的唯一一处西周城址,更为探索文献所载“公刘居豳”“古公亶父迁岐”等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考古学线索和佐证。城址建造规范,功能划分明确,是研究西周城邑的典型案例,为探寻周文化起源与发展,商周时期聚落布局、人群构成及社会变迁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简而言之,西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周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西周王朝的统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是揭开商周文明的一把钥匙。
近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陕西旬邑西头遗址成功入选。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为区域考古研究打开了新局面;该遗址构建起区域商周时期的年代序列,为探索周文化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新基点;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大型城址,为“豳”地历史及王畿地区统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径;西周时期大型围沟墓地及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为揭示区域人群变迁及社会演进提供了新证据,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西头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处的西头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之一。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距泾河约5000米。西头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1943年,考古专家石璋如先生在泾河流域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当时称其为“南头遗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该遗址称为“上西头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该遗址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2017年,西北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初步勘探,明确了遗址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将新确认的遗址称为“西头遗址”。
2018年至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对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为期五年的不懈努力,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大型城址,发掘面积4750平方米,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五个地点。先后发现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共发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窑、房址、灰沟等各类遗迹40余个,出土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千余件。此外,还发现冶铜遗存、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大量废弃陶瓦残片和深穴式储粮遗迹。考古人员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类型学比较,并结合碳十四系列样品测年,建立起了晚商至西周晚期的年代序列,为区域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标尺。同时依据资料,考古人员将西头遗址年代划分为“孙家”类型(晚商偏早)、碾子坡文化遗存(晚商偏晚)、“混合”遗存(商末周初)、周文化遗存(西周中晚期)等4个历史阶段。
说起发掘过程,西头遗址项目负责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豆海锋回忆道:“我们第一次对遗址进行挖掘,发现堆积非常丰富,从新石器时代、先周、西周,汉唐至明清时期都有遗存发现。当时我们想到,这么复杂的堆积,这么大的遗址,应该会存在墓地。”带着这个疑问,考古人员结合当地老百姓反映的线索,逐步扩大区域调查范围,终于探寻到了揭开商周文明的密码,“西头遗址确实存在商周时期遗存连续分布的现象,这个结果完全突破了2017年之前所做的所有调查。”豆海锋说,“西周时期大型城址的发现,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为探索‘豳’地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同时遗址发现的西周大型城址、围沟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显示了该遗址的高等级特征。
见证西周王朝统治方略,再现“豳”地历史图景。西头遗址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为距今3000多年前人类在泾河流域的聚落形态及周文化起源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依据。2022年,考古人员通过勘探,在西头遗址西侧发现了一处面积约80万平方米的城址,现存夯土城墙、壕沟及道路遗迹,通过对城址的南城墙进行局部解剖,并结合城址内遗存判断该城的年代为西周早中期,同时基本确认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分布范围。“城”的发掘在考古发现中十分少见。从西周时期泾河流域来看,除了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这里算是第二个城。彭阳姚河塬地处泾河流域最上游,偏西北处,而西头遗址更接近王畿处。更重要的是,“城”作为标志性遗址,能够给研究周文化提供更清晰的方向。遗址内东北部,发现了冶炼残炉、铜矿石、炼渣和炉壁残块等冶铜遗存;南头发现了深穴式储粮遗迹,坑内出土的三足瓮中发现有炭化粟,其结构与汉唐时期官“仓”较为相近;建筑基址附近所见地层及灰坑内,已出土2000余件陶瓦,并有数量较多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西头遗址不仅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大型城址,而且还发现了10余座商周时期甲字形大墓,为“豳”地历史及王畿地区统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径,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的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历史文献记载,周人先祖“国于豳”。周人居住的“豳”地,一直是考古学界的研究热点,争论不休,但相关史料并不明晰。随着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发掘的不断突破,有关“豳”地的历史秘密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黄土高原的腹地泾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缔造周代礼制文明的核心地域。西头遗址临近陕西关中盆地,处于北缘地带,周人先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泾河中游,也就是“豳”的区域里面活动,这里是周人早期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文献记载较为零星,也是考古成果少见的阶段。此次集中力量对西头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也是为了回答西周人群变迁与发展的问题,历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