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树立教学整体观
□李小娟
字数:2160
2024-03-31
版名:知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以“读书问学、谈文论艺”为主题的议论文,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对这一单元的学习,大多数老师都会只把几篇课文当成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甚至有些老师认为中考不进行专门的议论文阅读考查,所以这一单元教与不教意义不大。因为面临中考,我们的教学好像都是围绕着习题在开展。那么,这一单元真的只是几篇一般议论文吗?在教学过程中,真的是可教可不教吗?
深入研读这一单元就会发现,这一单元如果只靠议论文来引导学习,过于浅薄了。
我们常常感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阅读题容易丢分,却从没重视在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在引导我们表观点、提问题,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了阅读鉴赏的具体方法,让我们明白文艺作品怎么样读才能真正走进文字,走进读者。单元学习目标中“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阅读题得分不高,其实和学生对阅读是什么的认知模糊有一定的关系。阅读,不是简简单单读一篇文字。只有让学生明白了阅读是什么,才有可能知道阅读应该读什么。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中,叶圣陶先生认为文艺和文字是一家,“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读者,读的就是作者用文字表现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一切记录”。明白了读的是什么,学生就能更清楚地知道他们要读什么了。原来,文字只是一道桥梁。所以,阅读首先应该读懂的就是文字。
可叶圣陶先生还说:“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又是为什么呢?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关于言与意的阐释,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他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所以,阅读要读懂的就是用言表述出的意。但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而且“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因此,阅读的重点就在于读懂瞬息万变的意的混整性和无限性。
那么,学生又该怎样读懂作品这么复杂的意呢?叶圣陶先生也给出了具体的方法:那就是通过作者的文字驱遣我们的想象去挖掘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从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途径。
再深入研究这一单元课文,就会发现驱遣我们的想象力不仅可以挖掘文艺作品的无言之美,还能还原文艺作品的画面感。因为,好的文艺作品总是会有美妙的意境。
而意境是什么?李可染先生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而要获得意境,就得“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通过先生的这一系列阐释,我们不仅能学到鉴赏山水画的方法,还能通过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之处,进行彼此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对写作手段的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将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融入笔下的文字中,就能还原画面了。能再现文学作品的画面,就已走近作品和作者了,阅读也就能实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这一目的了。
很明显,这几篇课文是从阅读的本质入手,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阅读,怎样进行有效阅读的基础理论类文章。读懂理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体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把本单元课文简单作为一般议论文处理,或者是因为考试的原因就舍弃明显是不合适的。况且高中语文的写作,就是以论说性文体为主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顾学生的长期发展,这样的教学并不足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本单元的课文,其实很适合进行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学会阅读。
读懂这一单元文章的相互牵连,提取好单元教学主题“读懂阅读”,这一单元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体验,调整教学顺序。
首先可以将《驱遣我们的想象》《无言之美》进行整合阅读,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阅读,怎样阅读;然后再将《无言之美》和《山水画的意境》结合学习,使得学生明白阅读读什么,怎样进行迁移运用;最后把学习《不求甚解》《谈读书》合并学习,就会真正理解“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的阅读真谛。将几篇文章融会贯通之后,立足阅读的理论基础,实施语文的单元整体教学,也就可以帮助学生懂得阅读,树立阅读的整体观,实现“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这一高阶学习目的。
教书是一件常教常新的工作。教学经验是我们教书的基础,仅凭固有思维,浅薄地进行题海训练,带给学生的也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累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不到真正的促进。
语文教学要关注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准确性;也要关注观念领悟的深刻性、迁移性。因此对于教材中选用的范文体例,教师应该有熟读精思的习惯。要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生为本,用心思考,打破常规思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据新的教学结构重组教学要素的意识。对于教材中的篇目,不能根据我们一点粗浅的功利性目的,就随意处理。只有用好教材,树立整体教学观,引导学生建立从一篇到一类,从一单元到一系列的阅读体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深入研读这一单元就会发现,这一单元如果只靠议论文来引导学习,过于浅薄了。
我们常常感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阅读题容易丢分,却从没重视在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在引导我们表观点、提问题,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了阅读鉴赏的具体方法,让我们明白文艺作品怎么样读才能真正走进文字,走进读者。单元学习目标中“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阅读题得分不高,其实和学生对阅读是什么的认知模糊有一定的关系。阅读,不是简简单单读一篇文字。只有让学生明白了阅读是什么,才有可能知道阅读应该读什么。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中,叶圣陶先生认为文艺和文字是一家,“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读者,读的就是作者用文字表现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一切记录”。明白了读的是什么,学生就能更清楚地知道他们要读什么了。原来,文字只是一道桥梁。所以,阅读首先应该读懂的就是文字。
可叶圣陶先生还说:“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又是为什么呢?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关于言与意的阐释,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他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所以,阅读要读懂的就是用言表述出的意。但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而且“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因此,阅读的重点就在于读懂瞬息万变的意的混整性和无限性。
那么,学生又该怎样读懂作品这么复杂的意呢?叶圣陶先生也给出了具体的方法:那就是通过作者的文字驱遣我们的想象去挖掘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从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途径。
再深入研究这一单元课文,就会发现驱遣我们的想象力不仅可以挖掘文艺作品的无言之美,还能还原文艺作品的画面感。因为,好的文艺作品总是会有美妙的意境。
而意境是什么?李可染先生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而要获得意境,就得“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通过先生的这一系列阐释,我们不仅能学到鉴赏山水画的方法,还能通过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之处,进行彼此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对写作手段的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将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融入笔下的文字中,就能还原画面了。能再现文学作品的画面,就已走近作品和作者了,阅读也就能实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这一目的了。
很明显,这几篇课文是从阅读的本质入手,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阅读,怎样进行有效阅读的基础理论类文章。读懂理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体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把本单元课文简单作为一般议论文处理,或者是因为考试的原因就舍弃明显是不合适的。况且高中语文的写作,就是以论说性文体为主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顾学生的长期发展,这样的教学并不足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本单元的课文,其实很适合进行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学会阅读。
读懂这一单元文章的相互牵连,提取好单元教学主题“读懂阅读”,这一单元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体验,调整教学顺序。
首先可以将《驱遣我们的想象》《无言之美》进行整合阅读,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阅读,怎样阅读;然后再将《无言之美》和《山水画的意境》结合学习,使得学生明白阅读读什么,怎样进行迁移运用;最后把学习《不求甚解》《谈读书》合并学习,就会真正理解“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的阅读真谛。将几篇文章融会贯通之后,立足阅读的理论基础,实施语文的单元整体教学,也就可以帮助学生懂得阅读,树立阅读的整体观,实现“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这一高阶学习目的。
教书是一件常教常新的工作。教学经验是我们教书的基础,仅凭固有思维,浅薄地进行题海训练,带给学生的也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累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不到真正的促进。
语文教学要关注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准确性;也要关注观念领悟的深刻性、迁移性。因此对于教材中选用的范文体例,教师应该有熟读精思的习惯。要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生为本,用心思考,打破常规思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据新的教学结构重组教学要素的意识。对于教材中的篇目,不能根据我们一点粗浅的功利性目的,就随意处理。只有用好教材,树立整体教学观,引导学生建立从一篇到一类,从一单元到一系列的阅读体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