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窗子”和“镜子”的视角听课评课

□周雅梅

字数:2518 2024-07-28 版名:理论
  作为一名县级教研机构的学科教研员,我年均听课量大约是300节。既然要听课,自然也要评课。评课会根据具体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时详细与教师深入交谈,面对面,拿着教材和课标研读;有时是简略给出建议,直接指出需要改进的方向。听课评课是教研员的主要业务范畴之一。不是在听语文课,就是在听其他课。涉及的课程科目繁多,听课的目的也有不同。组织老师们评课,围绕研讨主题深入研究和交流,共同探讨归纳学科建设方法,促进经验分享。开展视导性听课,为课堂教学把脉问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或重点跟踪青年教师的课,强化入职后学习及指导,督促其尽快适应教学。
  尤其是举办研讨活动或送教培训活动,观课者相对较多。在评课研讨环节,我遇到许多真诚的倾听者和观察者,但也遇到一些摸不着头绪的、随意敷衍应付者,或者是骨头里面找毛病的挑刺者,甚至也会碰到个别孤芳自赏的“异类”,听到一些振聋发聩的、不合时宜的声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知名作家林清玄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中曾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我经常把这段话分享给听课评课的老师们,希望大家都能用窗子和镜子的视角,以他人的课为镜子达到“正衣冠”之目的,以打开窗户的开放态势,从每一节课中获取经验,见贤思齐,反思自我,优化改进,达到观课者、授课者、组织者都能提升的“三赢”效果。
  怎么去听课
  坐在学生身边。听课是学校最常见的教研活动之一,严格来说,听课的学术表达应该叫课堂观察。一般情况下,听课教师应该坐在学生的侧边位置,与学生保持相应的距离。距离学生太远,不容易观察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状态、学习微表情等,可能失去搜集学生学习历程的若干信息。教师距离学生太近,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程度的精神压力,引发他们不安和焦虑。合适的距离,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获取教师教的实效性、学生学的投入性,为后续评课反馈提供依据。
  观察真实行为。既然是课堂观察,就要从两个视角去审视教与学的动态发展。从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洞悉课堂教学的内涵构成。从教的角度观察,我们思考:导入环节用时多少?采取何种方式?重点环节采取何种策略?在时间分配是否胜于其他环节?从学的角度观察,学生独立自学、合作学习各占据多少时长?各自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学习状态是被动还是主动,是沉浸其中还是游离课堂,从细微的表情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洞察教学本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背后,都有一套相应的理论做支撑。比如,认为教学是情境中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就营造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将知识穿插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教师就在基础之上强化和巩固。认为教学是一种复制活动,教师就以大量的练习为主要手段。认为教学是多重对话过程,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通过合作交流、点拨启发完成相关任务。
  怎么去评课
  基于证据分析。评课要有标准,得用事实说话,不能脱离实际,这是评课的第一要紧。归纳起来,就是观点+现象、论点+论据。你所持有的结论,是在相应佐证材料的基础之上,结合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分析推理出来的,具有高度浓缩性和概括性。所有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数学、英语、语文,还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按照安德森观点,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学习目标、目标实施(策略和过程)、目标达成(评价与反馈)。万变不离其宗。紧扣这三点,有序展开就行。
  基于效果达成。要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评估和衡量。教师教得如何,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比如,最为直观的效果观察点就是:学生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举手人次,主动提问的人次,主动汇报的人次,主动参与活动的人次,以这些人次所占班级学生比例,判断出学生主动性。还有一个观测点,在学生做练习时,身为观课者,我们不妨抽出时间,静悄悄地看一下周围学生练习情况的正确率。眼光再放长些,可以在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本,看作业完成情况。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选择、资源开发、目标确立形成清晰的判断。
  基于整体把控。不要纠结于授课过程中某一处细节,要从大处着眼、全面分析。吹毛求疵,过于苛责,有失公允。同时,也显示出眼光之狭隘,忽视授课者的优点和长处。这种自我满足的态度不利于浓郁的研修风气营造,也不利于自身专业之提升。当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只沉浸在自我欣赏的世界时,就如同冰心女士所言:“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基于学习提升。听课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并非是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审判。如果是这样的心态,没有人愿意开放自己的课堂,得不到尊重,也没有提升的机会。公开评课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在交流研讨过程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更优秀的方法,或者破译出这节课的核心要诀,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去光亮。
  听课与评课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启示
  用同理心拷问。民间有句俗话:要想知道,打个颠倒。说的就是做事情要有同理心,把自己放入教学场景之中。拷问自己:假若自己是这位授课者,可否做得更好?可否避免各种问题?可否处理得更为妥当?一旦建立了同理心,身为旁观者,我们就能保持理智,秉持客观的态度,摒弃主观的情绪,看待问题就会平和,做到一分为二。
  用反思力审视。其实每节课,都是教师的劳动产品。既然开展研讨交流、诊断评估等,就需要思考、改进、整合、持续学习并加强巩固。对照镜子,而这面镜子就是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等理念要求,甚至是优秀教师的课例,有了参照体,我们距离好课的长度就会缩短。
  用思辨力研判。思辨力是一种跳出固定框架的独立思考、深度思考、高品质思考,突破思维藩篱和线性思维。成功的课,给我们的是方法和经验,启发和感动,思维碰撞,乃至于情感升华和职业认同感不断强化,观课者要善于雾里看花,拨开云层,看到“法宝”,总结归纳其产生的秘诀和技巧。失败的课,给我们的是教训和警惕,叹息和不甘,沮丧和失落,要在缺憾、疏漏、失误之处,深入谈话,多轮对话,集体商榷,从而找到解决之道和改进之法,从而在下节课进行纠错。两种类型,都具有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