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第一碑

□清小禾

字数:1061 2024-07-31 版名:文苑
  南京汤山,有水有山。这里的水,是温泉;这里的山,遍布栖霞石,是优良石材。南朝梁武帝萧衍曾赐名其水为“御泉”;明成祖朱棣也要采石给父亲树立功德碑。据《江宁县志》记载:“阳山东至句容县观山,西与青龙山相接,北与射乌山为邻,南隔广谷与汤山相望。”可见其位置之优越。
  阳山碑材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北侧的阳山南坡,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开凿的神功圣德碑遗址,有“天下第一碑”之称。它躺在阳山已有600多年,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江苏《文物志》记载:“阳山,古称雁门山,是孔山山脉主峰,山体为石灰岩构成。自六朝以来做雕刻和建筑用材。”现在我们认为,六朝以来,南京历代的建筑柱础、石刻等大多取材于此。
  我们来到这里,想要一睹明代世俗生活画卷。明文化村再现了明初十万军工打造碑材的民俗风情和历史风貌,文化村的建筑采取了明代建筑风格,以石材、木头为主,豪放粗犷、古朴自然。铁匠铺、石匠铺、酒坊监工房、戏台鳞次栉比,明代工匠、妇女、兵丁穿梭往来,让人仿佛回到了六百年前的那个时代。
  阳山碑材在明代以前其实就是古采石场,阳山碑材是利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来的,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将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垒起,总高度78米,总重31167千克,确为举世罕见,硕大无朋,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诗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惊叹:“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关于阳山碑材的来历,《万历上元县志》载:“雁门山,在县东六十里……一名阳山,孝陵碑材取之此。”《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明永乐三年,成祖朱棣为其父太祖朱元璋记功而命凿。”永乐年间翰林院编修的胡广《游阳山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记详云:“永乐三年秋八月,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材焉。其长十四丈有奇,阔不及长者三之一,厚丈二尺,色黝泽如漆,无疵璺……越九月戊午,特命翰林臣往观。”
  阳山因遗存有明永乐年间巨大的碑石而闻名于世,阳山碑材位列“新金陵四十景”之一,壮观之景,世间罕见。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首都到北京,故不用;一说南京地理与气候所限,不适合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而不用。
  朱棣收复交趾,五征漠北,招抚女真,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置哈密卫,这位皇帝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明史·成祖本纪》说:“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碑材还在,朱棣却已成为历史。以石观人,不禁感慨万千:巨石山中静,朝花未夕拾,霸业今犹在,千古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