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素材选取策略

□宋昭慧

字数:1545 2024-08-04 版名:教育理论
  教学素材的选取对于一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堂好课在具备清晰脉络的同时更需要素材的恰当选择。尤其是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极具育人价值的学科,如何把握好课堂的黄金时间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大核心素养进行落实与渗透,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课堂教学素材的正确选取。现基于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素材的选取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从内容上选取教学素材
  1.贴合生活实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便是生活,因此在课堂素材的选取上,应当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立足实践,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身边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大道理。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有着雄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使命,延续文化血脉,构筑中国价值。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应时刻秉持着传承之心,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3.紧握时代脉搏
  了解时政新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大特点。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各领域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乡村振兴的有效落实等一系列热点话题的出现,作为道法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4.传承红色经典
  近些年,随着影视业的发展,《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志愿军:雄兵出击》等爱国电影陆续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作为道法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爱国主义的教育契机,在课堂教学素材的选取上高扬主旋律,选取经典的红色故事,让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在思政课上落地、生根、发芽。
  5.选材因地制宜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因此在课堂素材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名人事迹、社会背景等地方特色,让多元的文化在道法课堂中百花齐放、大放异彩,让学生在课堂中体味地域魅力,提升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符合学生心理
  课堂素材的选取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应当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与发展性,素材选取要难度适中,不晦涩难懂,不一味追求新奇,不仅仅浮于表面,选取符合学生年龄及所在学段,且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真正具有促进作用的素材。
  7.巧用书中案例
  教师在备课中,书中的素材往往容易被忽视,出现一味追求丰富拓展,却脱离教材,甚至偏离教材的现象。但其实,书中的素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逻辑性、价值性。所以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应当遵循课内素材与课外拓展相结合的原则,进而达成让学生的知识面广泛的效果。
   二、从形式上选取教学素材
  1.富有价值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活跃度与趣味性,选取了一些有趣幽默的视频与材料,却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教学素材是对知识的一种解释说明、难点讲解以及情感升华,所以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应当不仅局限于其外在形式,更应当侧重它的内在价值与意义。
  2.种类多元
  教学素材的选取应丰富多元,应当有文字、有古语、有漫画、有视频,既有课内基础也有课外拓展,既有单个材料的深度也有材料间的对比广度,既有生活常识也有国家高度等。
  3.容量适度
  教师在备课中,对于素材的选取,往往是先丰富后细化,用自身的素养将教材知识变厚,变薄,又变厚。但面对海量的资源,如何取舍最适合本节内容的资源往往变成了难题,甚至部分教师课堂素材上出现了多、杂、散的现象。因此在素材选取上,应当适中,不宜贪多也不宜过少,注意课堂容量,将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凸显出来。
  4.逻辑清晰
  教学素材选取的多元丰富并不意味着材料间的散与杂,而是主次线索分明,具有一定的内在前后联系。用不同的素材将本堂课内容进行完整的贯通与串联,进而让课堂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底层逻辑思维。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第十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