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王战刚

字数:1545 2024-08-11 版名:教育理论
  笔者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提出了三种不同文学形式的阅读教学,即诗歌、散文和小说,希望通过再现诗歌意境促进学生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引导品味散文语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审美能力,通过解构小说锻炼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
   一、呈现诗歌意境,促进学生领悟诗人情感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常常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传递情感和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音韵等元素,引导学生解读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因为诗歌情感的传达不依赖于直接叙述,而是通过隐喻、比喻等手法巧妙地表达,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去揣摩。
  比如,针对教材中《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第一句隐喻着诗人旅途的艰辛和远行的孤寂,第二句则传达出诗人面对未知的远方,充满了不安和无法预测的未来。这一描写,通过山水景物的变化,抒发了诗人离别的心情。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渡荆门这一地区的相关信息,同时展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明亮的月光以及云雾弥漫的海楼,这样,他们脑海中能构建一个神秘的画面,从而感知这一意象与离别的情感相呼应,继而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呈现诗歌意境,促进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细品散文语句,提高学生文字审美能力
  散文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灵活的叙事结构,常常包含着精致的语言构造。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散文中的句子结构、修辞手法、意象描写等,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字鉴赏和审美能力。通过仔细品味散文语句,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作者的用词之妙和情感之深,进而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意,培养对语言之美的敏感性。
  比如,针对《背影》一课,教师可以选取关键语句进行解析,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诸如“踌躇”“蹒跚”等描写父亲送“我”过程中的细节,解析其中蕴含的父爱。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联想到家庭中父亲的关爱,与文中描写进行对照,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细节如何触发了自己的情感共鸣,并尝试着通过呈现与父亲相处的细节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也可以鼓励学生以“背影”为灵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类似的亲情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表达出其中蕴含的深情厚谊。这有助于将细品语句的理解与实际写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解构小说结构,锻炼学生谋篇布局能力
  解构小说结构是培养学生谋篇布局能力和提高文学审美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要素,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以及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与转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小说的语言基调与文章氛围的塑造。这不仅有助于初中生审美的提升,还能够引导他们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修养。
  比如,针对《故乡》一课,教师可以将小说分为三个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接着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让他们解释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分析各部分的情节安排和意义。接下来,指导他们分析每个部分的主要情节。比如,在第一部分,学生可以探讨“我”面对故乡景象的内心矛盾,以及回故乡的目的;在第二部分,学生可以深入探讨“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包括对亲人和故土的感受。接下来,鼓励学生分析作者在每个部分的情节安排和描写手法,以及这些情节是如何支撑主题的。比如,为什么作者选择以时间的顺序来呈现故事?为什么在最后一部分表现主人公的态度变化?这样,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乡》的情节安排,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故事的主旨和主题。
  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方面,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不同文学形式,都具有独特的培养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文学形式,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冯翊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