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 心灵的交响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之旅

字数:1470 2024-08-14 版名:新知·博物

  □魏焱鑫
  在暑期的悠悠时光中,我怀着一颗虔诚与敬畏之心,踏入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过往。
  1937年8月初,上海形势紧张,一直把上海当作战略目标的日本开始大规模撤侨。8月9日,日海军中尉大山勇夫驾车冲击虹桥机场,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当晚日本陆军2000余人坐军舰开赴上海,大战一触即发。10月26日,蒋介石决定撤出上海闸北地区绝大多数部队,去防卫上海西部郊区;同时命令副司令长官顾祝同麾下的八十八师单独留守抵抗。最后顾祝同同意八十八师留下一个团的兵力,留守地点自行处置。杨瑞符营长接到命令,从闸北前沿阵地撤退到四行仓库,以一个营坚守7天,掩护全军撤退。该营兵力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经过5次补充兵员,全营撤退到四行仓库时,包括团副谢晋元在内,仅414人。而他们的对手,是日本王牌军第三师团。从10月27日至30日,战斗持续了四天四夜。这场战斗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为混淆敌军,谢晋元要求若外界问起仓库中还有多少守军时,统一回答800人)。四行仓库保卫战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
  走进纪念馆,那布满弹痕的墙壁映入眼帘,每一个弹孔,都如同一个无声的诉说者,讲述着曾经的激烈交锋;每一道痕迹,都恰似一首悲壮的史诗,吟唱着战士们的无畏与英勇。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耳边回荡着枪炮的轰鸣和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怒吼。
  展厅内,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文物,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容、一个个冲锋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定格成永恒。生锈的武器、破损的军装,似乎还残留着战士们的体温与气息,它们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见证了无数英雄的赤胆忠心。
  在众多展品中,一封战士的遗书深深触动了我。那略显潦草却饱含深情的字迹,透露出对家人的无尽牵挂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他明知此去九死一生,却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份家国情怀,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在我的内心激荡起波澜。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英勇抗争,是一曲震撼人心的壮丽颂歌。在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艰难处境下,战士们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信念,坚守阵地,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身处这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与音乐交融。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音乐成为了战士们心灵的寄托、战斗的号角。《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豪迈的旋律,如同一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黑暗中的前行之路;《松花江上》那如泣如诉的音符,饱含着同胞们的悲愤与抗争,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
  在纪念馆的角落,我看到一群孩子正专注地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述,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敬畏。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传承如同接力赛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了解这段沉重而伟大的历史,让他们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走出纪念馆,阳光温柔地洒在身上,带来了丝丝暖意。然而,我的内心却依旧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久久不能平静。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而是一座有温度、有灵魂的精神灯塔。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