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活学以致用

——以《纸的发明》为例

字数:920 2024-08-18 版名:知行


  □邓爱华 白瑶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属于发展型任务群,如何准确定位科学推进呢?我们结合《纸的发明》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
  选择《纸的发明》为课例的原因有三:一是《纸的发明》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表达严密;二是《纸的发明》信息梳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这一单元也有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符合“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信息加工—信息传播”这样的推进链条;三是蔡伦的封地就在我的家乡洋县,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家乡的历史“活”起来,将传统文化学起来。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论指导,研究教材及大单元设定,结合学生学习和地方资源等,筛选出最符合这一课的四大关键词——阅读、整合、表达、传递,形成本课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下的四个任务。
   ●任务一:梳理纸的历史
  ——回顾梳理(信息提取)
  蔡伦博物馆要招募小导游啦!话题吸引,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把造纸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用图表、时间轴的方式回顾旧知,落实“信息提取”这一能力要素。
   ●任务二:探究纸的工艺
  ——阅读整合(信息转换)
  聚焦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向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紧抓关键词“改进”,改在何处?又进在哪里?立足大单元,关联到语文园地中的积累运用,仿照蔡伦造纸的流程,说说剪纸的过程,让课文信息得到更好迁移,完成“信息转换”。
  ●任务三:讲述纸的发明
  ——表达交流(信息加工)
  回应课前寻找小小讲解员的情境,设立三个场馆练习解说:原始材料馆、蔡伦造纸馆、造纸影响馆。这三个馆的设计充满匠心:原始材料馆的讲解可以借助表格信息(第2、3自然段);蔡伦造纸馆的讲解主要结合造纸过程思维导图(第4自然段);造纸影响馆结合课外资料信息(第5自然段)。把文字转化为口头表达,又加入自己的理解的二次创作,这就是信息加工。
  ●任务四:传承纸的文化
  ——沟通传递(信息传播)
  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走进蔡伦博物馆,带着课本去旅行,亲身感受古老造纸术,把纸的发明讲给更多的人。至此,形成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的学习闭环。
  四项任务中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紧扣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回顾梳理—阅读整合—表达交流—沟通传递”。从古人到今人,从他人到自我,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段学习之旅,每一次表达都是信息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