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

——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

字数:1815 2024-08-21 版名:悦读
   □马书明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给当前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一线教师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由孙晓天和张丹两位教授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以下简称《课例式解读》)从“关键问题解读”和“典型课例解析”两方面为读者作出了诠释。
  新课标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在为本书写的推荐序中从“以时代新人统领层级化的树人目标体系——新目标从‘想得到的美丽’‘看得见的风景’到‘走得到的景点’”“以素养目标推进大单元设计——新内容从学科逻辑、活动逻辑到学习逻辑”“以学科实践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从‘虚’‘假’探究到体现学科本质的真探究”三个方面高度肯定了本书带给教师们的启示与思考。
  结合自己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崔教授的评价,我非常认同,义务教育新课标依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建立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目标的层级化的“树人”目标体系,并以此为统领,建构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摒弃“虚”“假”探究,努力做到体现学科本质的“真”探究。
  掩卷而思,新课标的确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教育的美好蓝图,从新课标到新教学,从新理念到新实践,如何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落实到每一节鲜活的数学课堂中?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多次强调“数的一致性”和“运算的一致性”,明确提出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教学实践中注重打通四则运算之间的壁垒,感悟运算的一致性,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的一致性。以前想不明白:为什么总有学生把小数34.34读作“三十四点三十四”?终于在《课例式解读》中找到了“病根”,学生没有理解读法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没有感悟到整数与小数读法看似不同和实质相同的内涵。通过再一次进行读数、画图、比较数的大小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读数和数位、计数单位的联系,体会计数单位的价值,从而发展学生数感。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主要体现为数概念本质的一致性和运算本质的一致性。这体现了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及数学的整体性,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迁移,同时对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也很重要。
   强化情境的设计与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应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课例式解读》从估测活动、解决问题、尺规作图等几个方面设计情境化问题,聚焦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学数学、做数学、思数学,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推理能力。
  如在“教室有多大”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学生对估测方法的思考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方法,课后引导学生借助估测教室面积的活动经验,积极开展估测课桌面积、墙壁面积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不仅仅是“实际的需要”,更是因为“智力的挑战”。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的今天,课程融合是最好的育人途径。新课标也指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跨学科主题活动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内容进行堆积,而是需要围绕着主题,将相应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有趣的度量衡”中,就利用了信息技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硬件支持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分享成语故事中的度量衡等带领学生体会到语文和数学的完美结合。在“我给动物做标签”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融入知识学习”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学习中有机联动科学与数学,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完成生动解释动物体重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发展量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新课标、新方向、新思考、新征程,希望广大教师都能领会新课标精神要旨和深刻内涵,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中,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为自我专业发展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