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音韵木板书

□伊羽雪

字数:1241 2024-08-21 版名:文苑
  木板书,一种曾经流传民间的说唱艺术。其唱词多为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十分贴近群众,让人百听不厌。
  木板书的曲调,高亢豪放,简朴有力,绝无冗长委婉的行腔,极富朴实活泼的地方特色。演员说唱时采用当地口音,句句流淌着乡情音韵。
  木板书的起源,尚无实据可查。据说木板书的唱腔是在民歌基础上,吸收了买卖人的叫卖声,渐渐从百姓实践中演化发展而来。木板书的说唱,韧中带柔,浑厚有力,唱到“声如榆木疙瘩”,方为炉火纯青。
  木板书的表演形式,为演员右手执鼓楗(又叫“鼓签”“鼓箭子”)击鼓,左手执木板击节。说唱者腔调灵活,信口即来,表现力很强,可根据自身条件自由发挥。所用矮脚鼓与西河大鼓、山东大鼓、河南坠子的书鼓相同。木板用硬响木制成,与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的鼓板相似,另有醒木、扇子、方巾作道具。
  木板书又叫做木板大鼓,此鼓为檀木或枣木制成的圆形鼓,上下蒙以牛皮,边缘以大头钉固定,四周箍以铁环。鼓楗,以胡桃木、橡木、枫木或柘树条、石榴树条做成。鼓架,是以六根竹条做成的三角形支架,支起圆形鼓。左手的执板,为铜板或钢板,或以檀木、红木、梨木制成的木板。铜板,形似半月牙状,亦称“鸳鸯板”或“月牙板”。梨木的,叫梨花片。两块铜板,通常音质音量不同。音质优美圆润,音量嘹亮柔和的,选为上板,另一块则作底板。艺人说唱时,其使用方法是,将底板平放于中指和无名指上方,食指与小指贴放板上,再将小指弯曲贴向手掌,留出上板击打的空间。将中指、无名指的上指节弯曲,将板扣紧。上板取中放在食指上,板的直边紧贴食指第三节,用拇指一侧轻轻按住即成。
  民间木板书,百姓爱之有加,听之如痴如狂。说起来,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乡间别具特色。表演时,多为一人单口演唱,也少有二人对口演唱。表演者也说白,也放腔大唱,说唱并用,亦说亦唱。民间木板书有慢板、快板、花板等多形式唱腔,哪种形式都能引人入胜。作为说唱演员,要熟记一些常用唱段,临场信口即来,以灵活描述各种场面、人物形象及打斗场景。这样的通常唱段,俗称“片子”“赞赋”。
  这种民间说唱,多采用地方小调,吸收别样戏曲剧种曲调。唱腔时而发力高亢,时而舒缓婉转,语言诙谐幽默,怎能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那些说唱艺人,有的走村串户为百姓演唱,有的逢年、逢集演唱。农事空闲的当口,百姓也会登门请来艺人摆场演唱,唱新编的丰收景,唱身边人身边事,唱古剧古情古曲。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灵活传神的民间艺术木板书已广泛流行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及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板书仍在广大农村闪亮登场。《花木兰》《杨家将》《武松传》《包公案》《海瑞罢官》等,都是逢场常说的古剧古事。《白毛女》《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等新编剧种,木板书的场子上,同样常说不衰。木板书这种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集故事性、趣味性、历史性、时代性、知识性于一体,将仁义礼信、世间情理、家国情怀熔一炉,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身受教育和启思,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乡村氛围,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乃曲艺盛宴上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