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杨平 肖雨桐

字数:2747 2024-08-25 版名:理论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是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态生产力。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使命担当,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找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高校力量。
   坚持思想引领,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自觉
  高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论断,将这些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资源,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师生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深化师生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识,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转化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能。高校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本校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精准定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落实在学校制定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中,落实在高校各个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落实到广大教师员工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师生员工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深化教育教学,培养更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更是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间的匹配度。一是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教学。高校要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基础学科教育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广大教师在基础学科教育教学领域辛勤耕耘,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知识,不断提升基础学科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二是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高校要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布局新兴交叉学科,设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教学平台、团队、项目,促进不同学科和专业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同时,强化校际合作,实施优势学科和专业共建、共享,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三是聚焦前沿技术研究展开教育教学。高校要密切关注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技术动态,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不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更能激发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是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关键动能。高校要根据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发展前沿学科和专业,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及时增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前沿技术有效对接的课程和项目,加大对这些学科和专业教育教学的投入力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加强产学研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高质量成果
  产、学、研融合发展是高校优化自身办学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高校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及科研机构构建紧密的合作网络,通过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研究优势的互补融合,努力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一是深化与企业的融合共生。强化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建立高效的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等方式,使教育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对接。围绕产业链布局,高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自身学科优势,精准定位合作领域,与企业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基地、实验室等,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二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构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科研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聚焦科技前沿与国家核心战略需求,共同探索开发科研项目,确保高质量研究成果的稳定快速产出。三是加强高校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建立高校联盟、促进跨学科合作等方式,加强区域间优质资源、特色学科共享共建,促进高校间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要勇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担,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活动,借鉴先进理念与技术方法,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良好氛围
  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应当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文化引领的功能,精心构建一个辐射校内外的开放、协同、包容的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和创新氛围。高校要发挥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优势,通过整合优质资源,设立创新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师生提供自由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共同攻克技术难关;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为师生提供分享研究成果的交流渠道;组织科技创新竞赛,为师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开设创新课程、形成创新课程体系,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与创造活力,营造创新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师生积极投身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实践中。
   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也并非孤立的技术演进,它根植于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受其滋养,受其引领。先进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精髓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它不仅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方式,还为其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一是高校应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为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培育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在校园内广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科学家精神、传承工匠精神,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专注细节的科研素养,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坚实的精神支撑。二是高校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模范进校园、参观典型企业等“大思政课”方式,引导学生和科研人员关注社会责任、科技伦理等议题,将人文关怀和道德考量贯穿科技研发的全过程。
  随着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识、能力、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必然对中小学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可以预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将促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引起大中小学教育领域一轮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