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情境化融入小学习作教学策略分析

□刘永刚

字数:1556 2024-08-25 版名:教育理论
  习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大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写作技巧的讲解,注重描写的准确性,对真实情感的抒发缺乏引导,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的作文形成极强的模板性,无法彰显写作个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将情境教学融入习作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沉浸在写作学习中,从多个角度对情境内容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真情实感,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被有效激活,形成强大的知识探索欲望,既拓宽写作思维,又在锻炼习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用微课优势创设习作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但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认为写作是枯燥且乏味的,经常出现言之无物、条理不清等问题。而借助微课形象生动、短小精悍、讲解精炼准确等优势,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的写作情境,有效地拓宽了其知识视野,激发其想象力,能够促进孩子们更专注地学习,通过视听结合的多感官体验,不断扩展习作空间,提升习作素养。比如以“我的家人”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手机拍摄妈妈洗衣做饭、叠被子、打扫卫生的短视频,仔细观察视频中妈妈辛苦的样子,从中唤醒习作灵感,再结合妈妈平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描写。此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其真情实感就会从内心深处自然地流淌出来,会在写作中深刻地感受到妈妈的艰辛与不易。
  二、创设故事情境,感悟语言魅力
  在传统习作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单向传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言堂地为学生灌输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习作课堂枯燥无味,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消除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听故事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使枯燥无味、浅显平淡的习作教学变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这样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让习作课堂变得饶有趣味、有声有色。特别是一些鲜活的红色故事,蕴含着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其中革命家坚韧伟大的担当、牢不可摧的信仰、磅礴崇高的气节在潜移默化中会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一定的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在故事中汲取营养,以此获得茁壮成长的力量。
   三、构建生活情境,触发写作灵感
  大多数小学生写作能力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习作素材,而生活情境是习作素材与灵感的重要来源。基于此,身为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进行观察,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用生活体验激发习作灵感。一是联系实际生活,点燃习作热情。俗话说,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只有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才能表达出情真意切的思想。而这些就需要学生多观察,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比如参与社会实践、学校运动会、郊游活动、知识竞赛、元旦晚会等,在切身体验中自然就会捕捉到写作的灵感,此时有话可写、有事可说、有情可抒,写作的热情之火会被迅速点燃。二是在生活中汲取写作“养料”。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才能提升写作水平。比如参与社会活动、聆听大自然声音等,这样在参与实际生活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历和情感,还能增强认知,拓宽知识视野,写出的作品有血有肉、趣味灵动,以此构建文学审美体系和知识涵养。
  总之,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遣词造句的琢磨、行文结构的把控、核心素养的塑造等。为了防止学生出现作文词不达意、空洞干瘪的情况,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情境创设中要大胆创新,寻找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步骤,充分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拨动情思,开启心灵,让学生敞开心扉愿写、乐写、爱写、会写,让孩子们在沙沙的笔尖下抒发真情实感,传递内心温暖,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妙趣横生、独有韵味。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马营镇旭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