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迹

□廉彩红

字数:1991 2024-08-28 版名:文苑
  老曾是远近闻名的画家,尤其是山水小品和生活小品画,颇受大家喜爱,甚至名声漂洋过海到了西方世界。
  书画爱好者都以收藏老曾的画为荣,市里几家书画馆里也以老曾的书画销量为佳。可认识老曾的人却不多,因老曾生性孤僻,少与人交往。他的画大多是他的学生和儿子传到市场上的。
  古玩城新来了一个老板,经过精心准备,他的书画馆轰轰烈烈地开张了。老板姓陈,给画馆起名“陈新画馆”,意思馆里的画作既有老画也有新画,推陈纳新。
  陈老板在其他城市也开过多年画馆,结识过许多书画家,这个馆不过是他多家画馆的分馆。陈老板很重视这个画馆,他对老曾的大名早有耳闻,希望馆里老曾的画作越多越好。
  但老曾的画实在难求,他东求西托,三个月了,也才得了老曾一幅画。这画一挂到馆里就被顾客买走了,着实抢手。
  陈老板惊喜万分,他心想一定要在店里多多收纳老曾的画,这样生意才能蒸蒸日上。
  这一天,店里来了个年轻人,他自言是老曾的学生,手里有老曾往年的画,问陈老板要不要。为了表明自己手里的画是老曾的真迹,年轻人随即打开带着的两幅画,请陈老板品鉴。
  陈老板做了多年书画生意,对书画的真假颇有一套辨识之术。他认真对比分析,还真找不到一丝假的痕迹。
  年轻人说:“这是我那几年跟着曾大师学画时,留下的老师的习作,一定保真。”
  年轻人眼神是清亮坚定的,语气是温柔可信的,神情是泰然自若的。陈老板万分喜悦,照年轻人的要求给了钱,留下画,挂在墙上,左看看,右瞧瞧,越看越欢喜,认定自己来这个城市开画馆是正确的。
  没过多久,年轻人留下的画就售卖一空。陈老板又急了,他盼望着年轻人再次光临画馆。
  一天黄昏,陈老板独坐馆中喝茶看书,门外进来一个人,定睛一看,正是前段时间那个年轻人。
  年轻人笑着问:“那几幅画怎么样?”
  陈老板兴奋地说:“都卖了,曾大师的作品确实受欢迎啊!”
  年轻人说:“我这次又带了几幅画,还按照上次的规矩。”
  陈老板二话不说,验画交钱,年轻人翩然而去。
  陈老板前后左右逡巡着墙上的画,越看越喜欢,每幅画上的意境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尤其那幅《猫戏牡丹图》,趣味横生,活灵活现,墨色淋漓,舒雅有致。几只小猫或卧在牡丹花下,或跑在牡丹花旁,还有两只亲热地挨在一起,低头相触,是在说悄悄话吧。牡丹风姿娇然,妩媚动人,韵味无穷。
  这幅画陈老板很喜欢,决定留下来自己收藏。
  一个阴雨天,陈老板刚送走一位顾客,从门外进来一个老者,他身材高大,腰背挺直,一头如雪白发,眼睛炯炯有神,丝毫不显老态。
  陈老板看着这位风姿卓然的老者,料想一定是涵养深厚的收藏家。他立即迎上去,满脸堆笑,自觉地给老人当起了向导,指着墙上的书画作品耐心介绍着。
  老人慢慢地走着,听着,时不时点头。
  突然,老人站在一幅画前不动了,他指着那幅画问:“这是谁画的?”
  陈老板一看正是那幅《猫戏牡丹图》,笑容更深了,他说是市里有名的曾大师,这幅画不卖的,要自己收藏。
  老人脸色登时难看起来,眉头皱得死紧,不再兴致勃勃地赏画,告辞离去。
  不过陈老板也不惊讶,他以为老人也喜欢那幅画,看自己不卖就不高兴了吧。唉,要是再有同样的一幅画就好咯。
  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他一进门就拿出一幅画,请陈老板鉴赏。
  陈老板大吃一惊,这画怎么和墙上那幅《猫戏牡丹图》一模一样。陈老板不动声色:“老人家,您这幅图是哪里来的?”
  老人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而讲起了画中的笔法、技巧、意境,甚至揣测起了画师的意图与作画时的心情。
  陈老板听他讲得头头是道,不禁对比起两幅画,不得不说,老人手里这幅构图更和谐,用色浓淡更加精准,连小猫的动作似乎都更加轻盈了,他愈发疑惑,连忙再问:“老先生,您这幅图是哪里收藏的?”
  老人淡淡地说:“我就是曾成。”
  一句话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陈老板久久不能回神。随后,他恭恭敬敬地请曾成坐下,倒上茶,请教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成说:“这确实是从我的画室流出来的画,但不是我画的,是我曾经的学生跟我学习时,临摹我的作品。刚开始,他学习很认真,也很谦虚,后来就浮躁起来了,光想走捷径,我批评他,他还辩驳说,既要保持传统技艺也要创新求变。他不知道创新也得把底子打扎实,一个还没学会走路的人,就想跑,这能行吗?”曾成叹了口气,“经过几次谈话,他就是不改,我把他逐出了师门。没想到他竟然用他早期临摹的作品来冒充我的画作。”
  陈老板大惊失色,已经售卖好几张了,这可怎么办。
  曾成说:“你尽量把客人联系到,说明情况,我免费给你添补这些画。无论怎么说,他也曾是我的学生,我替他弥补些罪过吧。”
  陈老板不由得肃然起敬,曾大师品格高洁,性情坦率,自己千万不能让他名誉受损。
  这个吃过两次甜头的年轻人一定会再来,陈老板立即到派出所说明情况,定下计策,只等年轻人入瓮。
  当一切尘埃落定,陈老板再次欣赏起那幅《猫戏牡丹图》真迹,确实是大手笔,比假的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当初自己怎么就辨认不出呢?想来,以前的自己也是浮皮潦草,虚假得很,这次事件也给自己敲响了警钟,得开始打打自身的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