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破解职业倦怠“四密码”

□黄勇李宏龙

字数:1410 2024-09-01 版名:知行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视为终极目的,却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必要的“手段”与“养料”,对司空见惯的工作环境和重复的工作内容失去了激情、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单调乏味可能演变为职业倦怠,甚至引发教师的彷徨、抱怨和委屈。教师这一职业关乎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教师找到破解职业倦怠的“密码”,点燃对教学的热情,以全新的视角和激情面对每一天的工作。
   常共情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共情更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经常性地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入理解和接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各具特质,倘若教师仅仅用单一的标准或是分数来衡量他们,这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更糟糕的是,这种做法可能会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怀疑,认为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进而陷入消极情绪,产生职业倦怠。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时刻保持与学生共情,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倾听中,尊重学生的天性,顺应其个性。如此,当教育效果与自己的预期产生偏差时,教师才会欣然接受,才会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其进步,进而找到工作的自豪感,以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从而找回职业的认同感。
  多阅读
  俞敏洪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小学教师就像是“一群不读书的人在教人读书”。试想,如果教师重复着教科书上的那些知识,反复讲述那些早已熟知的内容,面对现在的学生,怎能不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被掏空呢?教师只有加强阅读才能为自己的教学生涯注入新的活力。教师沉浸书海汲取到的养分,不仅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还可以助力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不断地阅读,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善反思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对于教师而言,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提升业务能力的关键,更是克服职业倦怠的良方。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蕴藏着值得教师深思的学问。因而,教师应时常回溯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细致入微的梳理与全面的分析,探寻教学中的得与失。每当发现疏忽或错误,都应全面审视,并寻求改进之道;对于那些成功的教学瞬间,更应珍视并提炼其中的精华,以期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这种反思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并补充教学中缺失的“策略”和“养料”,还能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职业成就感,从而增强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
  勤写作
  教育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综观那些教育名家,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是通过笔下的文字,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给世界。确实,那些钟情于写作的教师往往具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更活跃的思维,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会随着写作的深入而得到提升。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育写作不仅是一个展示自己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平台,更是一个倾诉和求解的窗口。每当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惑与苦闷,教师都可以通过写作来抒发情感,寻求外界的理解和帮助。这种文字的交流,有时候比面对面的沟通更为深入和真挚。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破解职业倦怠并非不可能。只要教师与学生共情,做好“临床诊断”,强化阅读获取智慧,直面问题加强反思,立足育人本真与教学实践,用自己的笔去探索,用教育情怀去坚守,教师就能有效破解职业倦怠的困境,找到育人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