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种子课”构建整体化学习

—— 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字数:1633 2024-09-01 版名:知行
  □马云霞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要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会有一至两节“种子课”,潜在地将单元内容联结在一起,使得整个单元互相呼应,有序生长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以下笔者将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大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些做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为学习圆柱、圆锥的特征及其应用。研读学习内容,笔者确定第一课“面的旋转”为本单元的“种子课”,以“三次学习+三次探究作业”的形式,对《圆柱与圆锥》单元的“种子课”展开了教学实践。
  三次学习引领学生全方位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让“种子课”充实深入
  以“阅读+思考+操作实验”为要求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点。教师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1.先阅读本单元将要学习的所有内容,重点阅读第一课“面的旋转”,画出你认为的重点与难点。2.课本中对于点、线、面、体的关系是如何描述的,你能想办法来演示它们的关系吗?请用你的方法实验一下。3.整理你了解的圆柱的特征、圆锥的特征,记录你还没有明白的地方。有要求的预习,为课堂集体学习做好了铺垫。
  以操作为主,让学生从点—线—面—体的动态联结中,掌握圆柱、圆锥的特点。课堂教学时,学生提出用“笔尖画线”“铅笔旋转”等来实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用形象来理解抽象,想象力得到锻炼。学生还制作了长方形、三角形学具,用学具旋转体会“面动成体”,从图形运动的角度来想象圆柱、圆锥的结构,认识圆柱、圆锥各个要素的特点。
  “切圆柱”再理解结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足准备。经历两次学习与整理,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由一个侧面、两个等圆组成的基本特点。底面与侧面构成怎样的联系?各式各样的圆柱是由哪些要素决定的呢?这些问题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增加一次操作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胡萝卜、火腿肠等,通过切的方式,深入认识不同切面与圆柱各要素的关系。
  设计实践探究作业,让学生在“展、切、做”中思考体会,以“种子课”为根,联结生长型的单元整体学习
  “切圆柱”,体会“面在体中”。“面动成体”,让学生知道面与体密切相连。在认识了圆柱的要素特点之后,教师可以追问:“圆柱由长方形旋转得到,那么长方形藏在圆柱的哪里?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的哪些面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我们怎么做可以看到长方形?”借机鼓励他们切一切。指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可以加入圆锥与长方体,让学生选择研究,重点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分解难点,为后面圆柱、圆锥的应用打好基础。
  “展圆柱”体会“面在体上”。圆柱的表面积学习之前,可以设计实践探究作业,让学生利用圆柱体积木、水杯等物品,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在纸上,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感悟二维与三维的相互转化。这种操作探究作业,使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得到加深,使学生构建立体图特征与应用的对应关系,形成整体性知识。
  “做圆柱”体会“面与体的转化”。学习表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圆柱的探究作业,作业要求:1.制作底面半径为3厘米,高不同的圆柱3个。2.制作高为10厘米,底面半径不同的圆柱3个。两项作业二选一,完成后对比圆柱的大小,猜想圆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个作业将练习与预习合二为一,表面积与体积的学习有机统一,为后续实际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
  “种子课”深耕耘,“生长课”自探索。圆柱与圆锥特征的学习作为“种子课”,增加课时,增加实践探究,增加思考深度;“生长课”教师要设计好思路,减少主导,学会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究、思辨推理、总结提炼。自主习得印象深刻,后续应用时才能自如地选择正确的方法。
  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呼唤课堂教学改革,数学整体化学习,教师可以从确定教学单元的“种子课”入手,精心设计学习过程。作业探究,深入挖掘,让学生把握整个单元,从而立体探究学习整个单元,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发展学生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