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认知真空地带”

——关于修订版语文教材使用的思考

字数:2804 2024-11-10 版名:理论
  □周雅梅
  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理念,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保稳定同时有微调)于2024年9月在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即一年级和七年级,然后逐年再扩大运用范围。
   困境之思:旧版教材与新课标理念不匹配
  一线教师们对修订的教材充满期待,也有一些迷惑,这些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面对出现的新事物,心理上总得有个适应的过程。原来使用的教材与新课标的整体理念、学业质量等要求不一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新理念进行转化,实施过程难度较大,教材内容设置与课标整体特点存在着差距。
  旧版教材课外阅读第四学段的名称叫“名著导读”,小学一、二、三学段主要是“快乐读书吧”“亲子共读”等名称。新教材该部分的内容名称为“整本书阅读”。新课标将原来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板块合成为“表达与交流”,识字与写字板块继续保留,同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且为基础型的学习任务群,是其他两个类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拓展型)的底座。
  对于即将启用的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按照先前的经验和教改模式,深入分析,预估会有三种状态。
  认知固化:我行我素,拒绝改变。原先怎么教,换了教材,依然用旧方法处理。
  认知微调:局部调适,保持中立。有的内容采取新方法,有的内容继续用旧方法。
  认知提升:主动建构,适应变化。严格按照课标理念,积极尝试,在纠错和容错进阶中,形成新的经验。
  突围之路:用好修订教材要把握三个层面
  用好修订版的语文教材,要穿越个人“认知真空地带”,应突破定势、固化的思维,推翻现有经验构筑的“铜墙铁壁”,以成长型思维顺应教育发展新形势,从宏观(理念)、中观(审视)、微观(行动)三个层面予以落实。处于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完成蜕变。以课标为准则,以课标做统揽,全方位落实核心素养时代的学科育人目标。
  宏观层面看远:以“四观”抓方向。
  形成长远化的育人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顺序排列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它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逻辑排列是不一样的。体现出义务段课程的导向价值,传递出课程建设要把握学生年龄、心智方面的启蒙和教化,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建构。凸显出鲜明的“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文以载道”的育人立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都要在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渗透并深入挖掘。
  树立民主化的学生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换言之,就是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观,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是课标要求,也应该是新教材使用能否唤醒学生创造力的标志。唯有将学生作为自由的、充满好奇心的人,学习热情才能被真正地点燃和激发。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大脑不仅仅是储存,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力。将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设计活动的起点,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发展点,以学生的学习困难作为教学难点实施关键,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动机维持作为重要任务。
  建立开放化的课程观。语文课标要求利用并开发多种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对于修订版教材而言,要引导学生关注真实而多样的现实世界。让学生在与同伴对话、教师对话、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资源的无处不在。而知识也处于动态的更新状态,就像电脑软件要不断开发新的补丁和更新包,以弥补运用过程中发现的漏洞。一些新概念产生,一些新事物出现,一种新技术横空出世。
  具备多元化的评价观。评价对于课程实施、目标达成、素养形成具有促进和监测作用,是对学习、教学一致化是否达成的证据化体现。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避免简单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真实学习历程、学习活动非智力因素等简单化、标签式的标注及等级划分,关注对于学习者综合学习力的判断,更加关注对于学习者长链条的动态状态审视。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习者。
  中观层面聚焦:以“三对话”抓细化。
  与高中语文教师对话。高中语文教师使用新教材已经2年多了,高中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18个学习任务群,已经有了相应的经验。与他们进行交流,有助于我们找准方向,少走一些弯路,避开易错点。
  与学生已有基础对话。修订教材使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化解难度,把握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学习经验、生活经验。
  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系统研读教材,从单元导语到学习提示,包括后面的思考探究。充分、多角度地利用助学系统。比如诗文教学中的插图、注释等。
  微观层面执行:以“五个看”抓落实。
  活动设计看学习任务群。以统整思维推动学习任务实施。学习任务群是结构化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活动观,针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而设置。学习任务群是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的整合。真实生活、语文实践、学习主题是任务群发生的构成条件。
  资源意识看语言运用场。“课堂小语文,生活大语文”。修订教材使用,要进一步增加语文学习的范畴,打破固化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多彩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除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民俗馆、实践基地、研学场所等真实场景外,虚拟场景中的各种数字资源都可以利用,增加语言在现实世界、数字世界的运用频率,检测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技能提升看综合协同力。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不能孤立地、机械地训练。而需要灵活性、趣味化的发展。依据新课标要求,修订版语文教材运用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如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促使学生阅读,要形成个性化体验和理解,并引导学生写鉴赏性文章,促进读写结合。
  学习方式看教学提示。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教学提示”,告诉我们教者应采取的方法。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为例,教学提示指出“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培养兴趣,就是促使学生建立起对母语的真诚热爱和发自内心的喜欢,学好汉语,写好中国字,当好中国人。培养语感,就是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积累储备,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和细腻。培养习惯,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积累和梳理的意识。修订版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实施要突出实践活动组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突出多课程知识融合、建立跨学科理解能力,形成跨学科素养。
  目标达成看学业质量。对于一节课,教师教到何种程度,新课标“学业质量要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对于一门课程,学生学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更应该有全方位实施后基于证据的有效量规。“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就像一件产品,判断合格、优秀还是其他,主管部门必须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对于评价标准的界定、评价内容等方面探索,以及评价方式科学化、精细化呈现,将成为后期课程改革的核心。
  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运用,并非一蹴而就。从理念到实践落地生根,不能墨守成规,依然沿用旧的方式,就与新课标育人理念背道而驰。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我们按照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就等于掠夺了他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