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幼儿积极健康心理品质

□白会亮

字数:1487 2024-11-10 版名:教育理论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人生教育的启蒙时期,是儿童心理品质发展较为快速的重要时期。从年龄特征看,3-6岁的孩子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于事物的审美和判断还在慢慢地构建当中。基于此,幼儿教师就应创设充满爱的教育情境,比如通过游戏、儿歌、绘画、讲故事等方式,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延伸,逐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内心状态和性格特征。这些对幼儿认知能力、个人情绪以及社会性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孩子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友谊的力量,逐渐改变自私自我的意识,进而变得宽容和友爱,以此构建起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积极心理品质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影响
  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是幼儿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保持的一种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助于引导幼儿乐观面对生活。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儿亦是如此。由于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很可能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长此以往会形成逃避困难的不良习惯。而有了积极的心理品质支撑,幼儿便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会变得自信阳光。二是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耐挫能力。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各种困惑,甚至会出现畏惧心理。有了积极的心理品质指引,孩子们会逆难而上,学习接受能力会变得更高,面对困难会积极应对、勇敢挑战,还会出现越挫越勇的心理品质,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在各种挫折中积累经验,掌握技能,提升自我,让心理素质变得逐渐强大。
   二、构建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路径分析
  (一)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从呱呱坠地开始,幼儿就对周围所有新奇的、陌生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想着用观察、触摸、提问、追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这种天性往往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根基,是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心理正是孩子们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不懈动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应进行合理的培养、引导和挖掘,并与孩子们共同探索,或为幼儿探索提供支持性帮助,这样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让孩子养成发散性思维习惯。
  (二)提升幼儿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体现,提升幼儿的自制力,能够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3-6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幼儿教师、家长都要对孩子负责,在家园共育的作用下加强幼儿的自制能力培养,让孩子们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独立思考,减少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比如上课期间自我控制不说话、不睡觉、不吃东西等,久而久之对提高孩子判断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大有裨益。例如,教学《上学最开心》一课时,根据教学要求,教师问:上幼儿园开心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开心”,并说道:“在家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上课时要听老师的话。”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小小的心灵深处萌发出一定的规则意识,激发了幼儿内在的动力和自控能力。
  (三)加强幼儿真善美的指导
  真善美在现代意义上是人类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种良好的品行会伴随人的一生。众所周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萌芽阶段,也是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黄金时期。拥有了这些品质,孩子们能够正确地分辨善恶美丑,比如不能欺负弱势群体,不能说谎,不做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这样既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又增强了幼儿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以此指导他们去生活去学习,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总之,幼儿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幼儿的心理品质直接决定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人格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任务。身为幼教工作者,应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融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赋予能量,为其一生的发展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中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