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给了步骤,教师给什么?
□ 何捷
字数:1925
2024-11-10
版名:知行
统编教科书中的习作教学设计有极大的改进与提升。之前的教材大多简单地提供一道命题。如今教材中的习作完整地单列出一页,对写作详细布局,提出具体要求。教材的编撰水平提升,对一线教学而言,是最为有益的,提示教师重视写作教学,更为全面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研读教材中的习作页面,发现大多给出写作具体步骤的指示。教材对“怎么写成”安排了明晰的操作流程。结合着流程,还约定了文章最后应写出什么内容,写成什么样。仔细思考“如何写”与“写出什么内容”,二者叠加,就是提出了精准的要求,给学生下达了明确的写作指令。“如何写”即“你要怎么去做”;“写出什么内容”即“你要写成什么样”。但是,教材缺少的是“如何写成这样”的指导。
统编教科书“读写双线并进”的单元编撰系统,让写作方法的提取仰仗之前的阅读学习,让写作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日常阅读和吸收,故而在教材中弱化了“如何写成这样”的指导。实际上,这正是给教师最强的提醒:请在极为珍贵和有限的写作教学课堂上,执行专业、富有实效的写作教学课程,切实完成新课标所规定的“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的要求。关注新课标中的规定,表述为“课内习作”,意在指定这是“课”,是需要当堂完成的。从第二学段开始,写作教学是长期的,一以贯之的课程。
以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为例,看看教材给出了什么,思考与计划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教材给出了华君武先生的两幅漫画《等着乘凉》与《待业的啄木鸟》,让学生二选一或者自选漫画进行写作。同时提示了写作步骤。
教材细之又细地提示学生写后要互换阅读,要关注是否写清楚,再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修改。
可见,教材在提供写作内容,安排写作步骤上,做得异常周到。教师只需根据教材提示,按部就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走流程”,就能完成写作。但按部就班地完成,正好说明有效的学习并未发生,学生无法获得提升。当堂学习写作,意义不在于提交一篇文章,而在于通过写作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夯实写作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定遇到难点,必须要解决困难,教师和教学存在的意义,正是搭建支架,提供帮助,辅助学生解决问题。
结合这一案例,分析第三学段的写作学情,可以在三个关键节点提供帮助。
辅助点1:在描绘漫画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如何将静止的漫画写成动态的故事
写漫画,要表现幽默之处在哪里,这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容易的事。漫画如何体现讽刺意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画面转化成故事,写漫画中反映的故事,就能体现幽默。因此,指导的重点放在从静态画面写作,到动态故事写作的转变。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添加的方法展开想象,为画中的人物添加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特别提示必须将画面中的人物语言设计进故事写作中。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在写画面时就有了路径,不至于三言两语地将漫画写成第一学段的看图写话。
辅助点2:在启示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如何贴切、简洁、有效地写好核心部分
本案写作的核心部分,无疑是写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感受寓言故事中揭示寓意,给读者启示的写法。从复习中提取关于启示的三个基本写作指导:其一,启示的写作内容,务必与画面故事密切相关,写作中可以不断关联,采用引用的方法,让之前的画面描述形成助力;其二,启示写作的语言,做到不繁琐,简洁明了;其三,启示的写作功能,不仅对故事中的人有益,更应该对阅读的人群有益,本案中的阅读人群,暂定为同学,启示要有益于同学成长。
辅助点3:在关联事件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如何联系生活写
具体教学步骤为:其一,思考图中的人在种树,这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其二,思考图中的人在乘凉,这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什么行为?其三,思考图中的人说自己在“等着乘凉”,这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哪类心态?通过三个思考,找准漫画讽刺的内涵和日常生活的关联,以此展开检索,叙述相关的人和事,完成关联写作。最后再结合事件,直接提出反思与批判,做出评价,带给读者更直接的启发。
初稿完成后,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本单元部分课文,如《手指》等,让学生感受作家是如何进行关联写作的;如《杨氏之子》等,让学生体会幽默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提示学生注意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修改,也不是“空头支票”,而是有明确的三方面提示:其一,修改文章立意,看文章是否具有讽刺效果,讽刺的内容是否和画面匹配?其二,修改选材,看文章所写的人和事,是否关联画面内容,是否为同伴所熟悉,是否对阅读的同学有益?其三,修改语言细节,看文章是否能让读者读懂,让读者感觉亲切。最忌讳的是生硬说教,看初稿是否犯了此类错误。
教材给了师生写作的步骤,无法再给出在执行步骤中的具体方法,这需要教师主动研究,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去弥补,去执行,这才是执教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