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双执着的“翅膀”
——我的支教生活感悟
字数:1752
2024-11-13
版名:成长
□杨 力
我憧憬教育这方蓝天,不仅是因为白云的美丽,还因为有了鹰隼试翼,天空才有了独特的魅力……
找到“飞行”的方向
大学一毕业,我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工作伊始,我不断产生精神内耗,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科研培训活动不少,细细想来,我的专业成长提升了吗?我获得职业的幸福感了吗?我像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2022年8月,我响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号召,到距离市区40多公里外的乡镇学校工作。远离往日熟悉的环境,我背上行囊独自一人开启了支教生涯,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飞行”方向。
积蓄“飞行”的力量
乡村学校不同于市区学校,校园文化与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很多方面还需慢慢融入与适应,我知道,这样的一段支教时光对我而言是一场修行,更是一次改变的契机,能让我积蓄“飞行”的力量。
得知南通市海门区教育局举办道德与法治学科基本功大赛,我便自告奋勇报了名。我深知,乡村教师有太多的不易与艰难,而每一次基本功、优质课比赛获奖的背后都是教师无数个日夜持之以恒的努力。于是,我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特训”。基本功大赛分为两轮:第一轮是学科专业能力测试等,第二轮才是课堂模拟教学。研读课标、刷教育理论知识题、打卡粉笔字和即兴演讲成了我每日下班后的必备几件套。煎熬了大半个月终于迎来了第一轮比赛,幸运的是,我以第10名的成绩顺利进入第二轮。第二轮模拟课堂,即考查教师教姿教态以及文本解读的能力。我利用假期,对照课标、教材,一遍遍地梳理,站在儿童的角度用情境化的语言与书本对话,遇到难处理的环节和问题求教于网络、身边的名师,在一遍遍的模拟试讲中,我发现自己有了思政教师独有的气质与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乡村学校工作的第二个月我就用勤奋为今后的“翱翔”积蓄了力量。
打开“飞行”的翅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家庭教育义诊领衔人夏光清老师。夏老师辞去副校长职务,毅然坚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陪伴着很多家庭和学子。看到他时,我表达了心中对他的敬佩之情。夏老师勉励我:“你还年轻,不要着急,可以跟着我们团队一起慢慢做,多读书、多思考,将来会有收获的。”就这样,我加入了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和大家一起探索、成长。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我似乎找寻到了教师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自信和力量变得强大起来。
已近花甲之年的夏老师日更工作室公众号,不厌其烦地为团队小伙伴答疑解惑,讲解教育写作技巧……就这样耳濡目染,我被感动着,立下志向,一定要将德育研究当作我教育生涯的使命。在完成日常课堂教学工作外,我积极主动加入乡村学校德育实践,和老师们讨论并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我还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德育动态宣传和推广,从文字撰写、图片拍摄到编辑报道,每每看到点击率上升或者被各大媒体多次转发时,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看到乡村儿童精神生活贫乏,我总想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重构精神生活,使他们成为精神明亮的人。于是,我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江北小厨房”实践基地,开发了“乡风海韵——食育之旅课程群”校本课程,改变了孩子们日常的校园生活状态,让午间小憩、延时服务的时光得以利用。一张张小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一课程形成了与劳动素养相匹配的课程目标体系,由此衍生的相关课程案例获得南通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案例,撰写的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学校也将此课程作为年度典范项目申报推广。
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当下农村儿童较为突出的问题,我进入南通市课题核心组研究《农村小学凸显道德关怀的生命教育》课题,以每周例课、人人评课、组内思维碰撞等形式让儿童真正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魅力。为了研究《重构乡村儿童精神生活的路径和策略》,我深入农村家庭摸排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撰写的文章被《四川教育》刊载,为丰富和打造乡村儿童精神生活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我不断观察课堂中的儿童学情,引导儿童理解“会举手”的本质特征,真正发挥举手的价值内涵,撰写的案例《让勤举手变成会举手》一文发表在《新班主任》上。
两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开始感受到教师职业带给我的幸福和价值,我时常告诫自己,在教育这方蓝天,唯有“奋飞”才可言高远。
我憧憬教育这方蓝天,不仅是因为白云的美丽,还因为有了鹰隼试翼,天空才有了独特的魅力……
找到“飞行”的方向
大学一毕业,我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工作伊始,我不断产生精神内耗,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科研培训活动不少,细细想来,我的专业成长提升了吗?我获得职业的幸福感了吗?我像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2022年8月,我响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号召,到距离市区40多公里外的乡镇学校工作。远离往日熟悉的环境,我背上行囊独自一人开启了支教生涯,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飞行”方向。
积蓄“飞行”的力量
乡村学校不同于市区学校,校园文化与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很多方面还需慢慢融入与适应,我知道,这样的一段支教时光对我而言是一场修行,更是一次改变的契机,能让我积蓄“飞行”的力量。
得知南通市海门区教育局举办道德与法治学科基本功大赛,我便自告奋勇报了名。我深知,乡村教师有太多的不易与艰难,而每一次基本功、优质课比赛获奖的背后都是教师无数个日夜持之以恒的努力。于是,我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特训”。基本功大赛分为两轮:第一轮是学科专业能力测试等,第二轮才是课堂模拟教学。研读课标、刷教育理论知识题、打卡粉笔字和即兴演讲成了我每日下班后的必备几件套。煎熬了大半个月终于迎来了第一轮比赛,幸运的是,我以第10名的成绩顺利进入第二轮。第二轮模拟课堂,即考查教师教姿教态以及文本解读的能力。我利用假期,对照课标、教材,一遍遍地梳理,站在儿童的角度用情境化的语言与书本对话,遇到难处理的环节和问题求教于网络、身边的名师,在一遍遍的模拟试讲中,我发现自己有了思政教师独有的气质与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乡村学校工作的第二个月我就用勤奋为今后的“翱翔”积蓄了力量。
打开“飞行”的翅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家庭教育义诊领衔人夏光清老师。夏老师辞去副校长职务,毅然坚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陪伴着很多家庭和学子。看到他时,我表达了心中对他的敬佩之情。夏老师勉励我:“你还年轻,不要着急,可以跟着我们团队一起慢慢做,多读书、多思考,将来会有收获的。”就这样,我加入了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和大家一起探索、成长。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我似乎找寻到了教师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自信和力量变得强大起来。
已近花甲之年的夏老师日更工作室公众号,不厌其烦地为团队小伙伴答疑解惑,讲解教育写作技巧……就这样耳濡目染,我被感动着,立下志向,一定要将德育研究当作我教育生涯的使命。在完成日常课堂教学工作外,我积极主动加入乡村学校德育实践,和老师们讨论并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我还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德育动态宣传和推广,从文字撰写、图片拍摄到编辑报道,每每看到点击率上升或者被各大媒体多次转发时,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看到乡村儿童精神生活贫乏,我总想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重构精神生活,使他们成为精神明亮的人。于是,我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江北小厨房”实践基地,开发了“乡风海韵——食育之旅课程群”校本课程,改变了孩子们日常的校园生活状态,让午间小憩、延时服务的时光得以利用。一张张小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一课程形成了与劳动素养相匹配的课程目标体系,由此衍生的相关课程案例获得南通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案例,撰写的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学校也将此课程作为年度典范项目申报推广。
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当下农村儿童较为突出的问题,我进入南通市课题核心组研究《农村小学凸显道德关怀的生命教育》课题,以每周例课、人人评课、组内思维碰撞等形式让儿童真正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魅力。为了研究《重构乡村儿童精神生活的路径和策略》,我深入农村家庭摸排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撰写的文章被《四川教育》刊载,为丰富和打造乡村儿童精神生活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我不断观察课堂中的儿童学情,引导儿童理解“会举手”的本质特征,真正发挥举手的价值内涵,撰写的案例《让勤举手变成会举手》一文发表在《新班主任》上。
两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开始感受到教师职业带给我的幸福和价值,我时常告诫自己,在教育这方蓝天,唯有“奋飞”才可言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