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秘境三游洞
□晋华
字数:2494
2024-11-13
版名:文化
冻雨霏霏半成雪,
游人屦冻苍苔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
洞口云深夜无月。
——宋 苏轼《游三游洞》
在浩渺的长江之畔,著名的三峡西陵峡峡口,隐匿着一处古朴而神秘的自然奇观——宜昌三游洞。踏足此地,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共鸣。唐代诗人白居易题句,宋代文豪“三苏”留诗,一处处石壁上斑驳的字迹诉说着过往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与足迹。三游洞,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之地。
三峡锁钥三游洞
长江三峡以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人熟知,而三峡门户西陵峡,景色尤为壮观。西陵峡位于长江三峡的西段,地处湖北省宜昌市,是长江三峡中最长、最深、最美丽的峡谷之一,这里山峰险峻,峭壁耸立,江水湍急,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欧阳修曾赞“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而三游洞,就位于西陵峡谷口西陵山北峰,为长江三峡的锁钥之地。
“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西陵甲三峡,忘返兴犹稠。”陈毅元帅描述了乘船游三峡的乐趣。从宜昌市到三游洞不到10公里,过了南津关就是三游洞景区大门,乘船绕岛一周,可沉浸式感受长江三峡的壮丽与秀美。到达宜昌之后,首先来到的就是西陵峡,只为沿着古人的足迹,听一听三峡之中那回荡千年的“猿啼”。遥想大唐盛世,沿长江顺流而下的李太白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登高俯望的杜甫,口中默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为长江三峡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西陵峡,西起湖北秭归县,东至宜昌南津关,因宜昌西陵山得名,全长76公里,既是长江三峡的起点,也是三峡中里程最长的峡谷。
一进入西陵峡,我们就被那壮丽的山色所吸引。两岸青山如黛,绿树成荫,仿佛是大自然用绿色的画笔勾勒出的一幅山水画卷。西陵峡 的峡口处,东起葛洲坝,西至三峡大坝,是荆楚进出巴蜀水路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美称。西陵峡曾经是三峡最为险要的地方,滩多水急,水流如沸,汹涌激荡。而今,经过多年对长江河道的治理,尤其是葛洲坝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势已趋于平缓,但峡谷的绮丽景观一如当年。这里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长江三峡唯一没有被淹没的30公里,有着原汁原味的三峡风光,因而也被称为“老三峡”。从西陵峡峡口沿江而行,西陵峡夹江壁立、悬崖横空,山峰之间云雾缭绕、色彩斑斓,如仙境一般。除了山色,西陵峡的水色也同样令人陶醉,阳光下江水波光粼粼,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乘坐游船在江上穿行,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让人流连忘返。
“前三游”与“后三游”
“三游洞前碧波荡,壁上题诗万古芳。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赏。”不仅是自然风光奇绝,西陵峡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陵山北峰峭壁上有一个巨大的山洞,谓“三游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的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矗立的山体布满先人的石刻传记,洞内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洞中岩石褶皱起伏,千姿百态,断裂间又纵横交错,中有垂直平行横列的钟乳石柱三根,似圆若方,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诗文满壁,明亮空旷;后室阴暗幽晦,旁有耳洞,据说可通到室外。洞顶石壁浑圆,宛若倒悬大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距今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颇具传奇色彩。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诗人白居易和其弟白行简,与元稹在各自奔赴新任驻地的途中偶然相遇于夷陵(今宜昌)。挚友相逢,分外高兴,相邀同行,前往风景秀丽的西陵山。几人攀悬崖,登峭壁,无意间发现一奇洞,洞景奇特别致,幽趣无限。因留恋此洞,便留居数日,由元稹提议:“言讫,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供后来者登临观赏,《序》尾言道:“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史称“前三游”。到了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由四川眉州(今眉山)赴汴京(今开封)应试,路过夷陵时,慕名游览此洞,又各赋诗词。苏洵赋《题三游洞石壁》:“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长溪冷欲冰。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苏轼赋《游三游洞》:“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盛赞三游洞景色之佳,史称“后三游”。
至喜亭与陆游泉
此后三游洞名声大噪,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咏留墨,赞江山秀美,抒人生感怀。而前来探幽寻胜者更是络绎不绝,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镌刻于石壁之上,共作100多件。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清人陆维褀的隶书壁刻“鬲凡”,题在三游洞的旧入口之上,当初白、元三人便是从此处进入洞内,意为“隔离凡世”,有“仙境入口”的寓意。陈建候命长女闺英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堪称书法上品。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曲径通幽的小路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水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后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站在亭中,但见群山万壑,草木森森。西眺可见大江雄姿,滚滚长江水奔腾汹涌穿过西陵峡口,在那峰峦叠嶂之中,开辟一线通道,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后,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又呈现险夷交替的奇观。出三游洞沿石阶下行到下牢溪畔,悬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陆游于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入蜀任夔州(今奉节)通判,路经夷陵游览了三游洞,在此取水煎茶,感气香味甘,赞赏之余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后人为了纪念陆游,便将此泉称为“陆游泉”。 陆游写的这首诗,如今就镌刻在岩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