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折翼的天使”插上隐形翅膀
——走近特殊教育教师
字数:3272
2024-11-13
版名:视点
张海霞带领队员训练
温巧丽在指导学生学习
毛鑫辉为孤独症儿童上课
□张晨悦
标准化的篮球场上,蓝白两色的球服交替闪现、相互对抗,篮球与地面撞击的声音和球鞋擦地的声响,在安静的体育馆里格外清脆。
这是前不久宝鸡市特残奥融合运动会上的一幕。球场上矫健的身姿和自信的面庞,来自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一群智力障碍的孩子。几年前,特教老师张海霞带着很多质疑坚持给这些“折翼的天使”教授篮球;如今,15人的学校篮球队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并且屡获佳绩。在她眼中,篮球就是这群孩子的翅膀,带着他们展翅翱翔。
像张海霞一样,很多特教老师用相信和坚持让残障学生重新找回了自信甚至获得了生活技能。近日,记者走进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近距离观察特教老师们那些常人不曾了解的艰辛以及不曾体会的成就感——虽然,他们是成就感来得最晚的人。
“他们需要我!”
1999年,从宝鸡市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张海霞被分配到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当得知这个消息时,她内心是有些抵触的。彼时,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盲聋哑儿童,完全不会手语的她,感觉和学生处在两个世界,这种“迷茫感”让她多次萌生出放弃这份工作的念头。
然而,开学第一天张海霞就受到了一次触动:开学典礼上,当国歌奏响,这些孩子虽然不能言语,口中发出的只是“乌拉乌拉”的声音,但他们每个人都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跟着节奏唱国歌。“这些学生虽然身体有残缺,但他们的心灵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纯净且充满力量的。”张海霞告诉记者,在普通学校,学生拥有很多优秀老师,不缺她一个;而在特殊学校,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又远远高于普通学校。
工作第一年,学校缺数学老师,学体育出身的张海霞毫不犹豫地担起这一重任;没过多久,学校又安排她去教语文,她再次转换角色。为了理解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含义,她每天蹲在教室里陪他们玩耍,摸清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下班后,她翻看手语字典,收看手语新闻,自学特殊教育学等课程,遇到难处就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朝夕相处中,张海霞感受到这些孩子们的不易。“比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我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担任班主任期间,她设立了生日会,每当有学生过生日,她都会亲自煮了鸡蛋买来牛奶送上祝福;冬天宿舍冷,她会给每个学生找来暖水袋灌上热水暖脚。
2014年,学校由原来的聋哑教育转成培智教育,这一变化,让张海霞又迎来了一次从无到有的挑战。“教室里孩子们年龄大小不一,认知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有的学生会条件反射地捂耳朵,有的则会用力拍桌子,还有的会狠狠地咬自己衣服,更有甚者会突然冲出教室,场面一度失控。”提起刚转型后第一个月的“混乱”场面,张海霞记忆犹新。
与思维和自理能力相对正常的盲聋哑学生相比,教导智力障碍儿童有太多未知的风险,尽管已经有思想准备,但持续袭来的困难还是超过了张海霞的预想。为了让学生学会最新版课间操,她把动作一一拆解简化后,手把手地教,“一个八拍的伸展运动,普通人几分钟就能学会,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可能需要重复上千遍,让他们产生肌肉记忆,从而达到条件反射。”如今,学校广播里放的课间操指令,是她亲自录音的,那声音温柔又坚定,引导着学生们做好每一个动作。
为了让学生们收获更多快乐和自信,自2021年学校篮球、羽毛球、田径3个特奥社团建立以来,张海霞带领队员刻苦训练,先后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面对工作调动的机会,她坚定地说:“我不去,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用专业守护“折翼天使”
在一堂《欢乐水果派对》课中融入多感官训练、康复运动、自制视觉提示卡等内容,专家提问环节近乎秒答各类问题……在全国第四届教育康复技能大赛中,西安市启智学校教师毛鑫辉脱颖而出,夺得一等奖。
与张海霞不同,毛鑫辉是科班出身。2011年,他从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专业毕业后来到西安市启智学校,从此便投身于培智教育教学康复一线。“以前从没想过要当老师,更没听过特殊教育,大学调剂志愿学起了特殊教育专业后,我一度努力学习考班上前几名,争取换专业的机会……”他说,随着深入学习,他不但没有转专业,反而坚定了从事特教行业的信念。
初入职,毛鑫辉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并从事生活数学、康复训练工作,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巨大差异,曾让他无数次“抓狂”过。“在培智学校,同一个班的10名学生里,就可能有10种不同的类型。在我的班上,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实际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毛鑫辉深知,面对这些孩子必须要有独特的教育方法。于是,他开始尝试辅助支持、各类教学具的创新应用以及专业方法的一次次实践,不断地调整干预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讲孤独症康复训练课《彩虹农场》时,毛鑫辉至少要准备4个层次的教具。给有识字能力学生用的文字卡,给识字能力较弱学生用的图文卡,给没有识字能力学生用的图卡,给有言语沟通障碍学生用的沟通板。当然,他还会带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等实物。有人曾问他:“为了一堂课准备这么多东西,值得吗?”毛鑫辉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成长,虽然他们可能起跑慢一些,但我们不能放弃。”
在担任班主任的3年里,毛鑫辉的办公位就设置在教室里面——这也就意味着,只有等学生们放学了,他才有时间专心教研备课。“特教学校的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爱心、耐心能够胜任的。”毛鑫辉感慨道,“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纯真而无辜的眼神,看到家长送孩子来时的痛苦与无奈,我就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多么有意义。”
与毛鑫辉一样,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语文教师温巧丽同样把因材施教作为每日的“必修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发音,她会把嘴唇贴近他们的手背,让他们感受气流的有无和大小,甚至在学习舌根音时,让学生的手伸进自己的嘴里,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经过几番努力,一些孩子从开始不会字母发音,到现在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向爸爸妈妈问好;一些孩子从不理解手指语、手势语,到现在能在做错事时互相说“对不起”“没关系”。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能张口说话了,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温巧丽感受到了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
让融合教育打开一扇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2023年出台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强化优质融合发展等举措。对张海霞而言,落实这些目标就是要从实际行动出发,她带领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并积极和普通学校开展系列融合活动,让学生在各类友谊赛中增强体质、增进友谊、培养自信、分享快乐。
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让更多特殊教育孩子走进普通中小学课堂才是实现融合教育的关键。为此,2016年10月,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全区三类残障儿童学习教育和康复训练工作。目前,资源中心共辐射54所义务教育学校。可保障95名特殊教育儿童随班就读,为融合办学提供了借鉴经验。“将有一定学习能力的特殊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学校,和健康学生一起学习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存仓说。
毛鑫辉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他多次前往商洛、渭南、宁强、彬州等地开展支教交流活动,通过公开课展示、专题讲座等形式呼吁更多人参与特殊教育。他还利用周末走进公益组织,积极向志愿者宣传普及各类特殊教育知识,为“美丽中国”项目的支教老师解读随班就读学生的支持策略,宣传融合理念。
202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特别提到孤独症儿童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毛鑫辉积极申报并完成了校本课题《自闭症儿童交互式语言干预的案例研究》和市规划小课题《应用辅助沟通技术开展自闭症干预的案例研究》。他希望通过课题引导逐步尝试攻关孤独症学生干预的关键难题。在全市教育系统奋力完成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目标的关键时期,毛鑫辉积极参与新建特殊教育学校、融合幼儿园的建设指导工作,为各区高质量完成融合幼儿园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特殊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张海霞“从无到有”用了24年,毛鑫辉从特教毕业生成长为康训骨干用了13年,温巧丽从新人的迷茫到获得职业成就感用了12年……像他们一样,许许多多的特教人把青春挥洒在这一不平凡的事业中,让更多残疾孩子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