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内容支撑建设“大思政课”

□刘建伟 王艺蓁

字数:1873 2024-11-17 版名:理论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中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为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内容支撑,极大地增强了大中小学建设“大思政课”的信心和底气。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建设“大思政课”提供内容支撑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它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资料包”“素材库”和“案例库”。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创造性融入思政课可以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空间,为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载体和抓手。
   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内容支撑建设“大思政课”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方面的历史性贡献,在课堂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是如何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和自我革命,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坚持全面性和精准性相结合。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融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贯通大中小思政课、本硕博思政课,整体性构建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内容支撑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针对思政课具体课程,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融入课程的着力点、关键点和发力点,形成体现具体课程特点、反映具体课程教学要求的“大思政课”建设方阵,保证伟大成就融入具体课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坚持内容融入和精神涵养相结合。一方面,在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创造性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增进学生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另外一方面,揭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蕴含的道义力量和精神品格,引导学生感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决心和力量。
   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内容支撑建设“大思政课”必须实施四“大”举措
  融通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云课堂,建设思政“大课堂”。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化相关课件、讲义和辅导资料,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政理、学理和事理。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组织“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科技前沿里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场景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创建特色云课堂,通过网络共享课、“时代公开课”等方式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蕴含的精神特质。
  创建教研机构、实践基地和联盟组织,搭建思政“大平台”。聚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新发展及展现的实践伟力组建教研一体化的团队和机构,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转化、印证、融合的辩证关系和运行规律。选择展现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代表性企业、社区、农场、博物馆等,分专题、分类型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基层感悟中国、读懂中国。成立区域性、行业性“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构筑大中小学育人共同体。
  实施特聘教授、兼职教师、校外名师工作室制度,建设思政课“大师资”。实施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等为思政课特聘教授,参与“大思政课”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并专题讲授思政课相关内容。健全兼职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志愿者等榜样人物为思政课兼职教师,发挥榜样育人功能。推动重点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模范在大中小学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铺建学生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桥梁”。
  健全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思政课大格局。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内容支撑建设“大思政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大中小学和社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建立大中小学多方协同、有机配合的领导体制,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行之有效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构建校内外平台、场馆、师资等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大中小思政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