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生活焕发活力

□张德富

字数:1387 2024-11-17 版名:知行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初中学科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把握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并构建起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范式,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现层次性与进阶性,教学方式强调差异性和适应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深挖生活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生活是教育无穷无尽的源泉。学校将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劳动生活、职业体验等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用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来诠释抽象的道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预备课第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学习离不开纸”“生活与纸息息相关”“环保与纸的关系”“我与纸张的故事”等主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带领学生投身实践,在教室、校园、周边社区收集废纸。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废纸能不能变废为宝?这些废纸到了环保企业手中是如何处理的?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由废纸加工制作而成的?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会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引入生活热点,联结课堂内外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去拓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从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重构的教学主题要巧妙地引入生活热点、时政热点去补充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具有生活色彩和时代气息。以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开展为当地虾农设计广告用语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绘图、编写广告语、设计版面或拍摄微视频等方式帮“虾稻一体化”推销龙虾与水稻。课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十三香龙虾蒸煮”评选活动,通过创意策划、吉祥物的设计、现场比赛、个人采访、产品介绍、授牌发奖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主动掌握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走进现实生活,提升课堂实效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究,是课前调查的有效方式,通过课前调查可以使学生更自觉、更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教学《享受学习》一课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运用图表对本班学生每天1个小时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在课堂展示时,学生们发现彼此阅读时间一致而阅读量却不同。针对这一现象,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教师因势利导,请阅读量大的学生介绍经验,包括合理安排时间、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等,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阅读量。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推进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中学序曲》时,教师改变以往让学生直接体验家务劳动的做法,通过征集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在家务劳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问题讨论,找出提高家务劳动效率的科学方法,还在学生之间开展擂台赛,给学生带来深刻的现场体验,在亲身实践中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教师在设计课堂时要突出这五个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堂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堂;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