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提质的10条路径
□程先国
字数:1945
2024-11-24
版名:理论
校本研修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路径,旨在通过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与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成长,进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综观中小学校本研修的实施经验,以下路径可以作为提质实施的参考。
▶系统框架构建:
一体化设计,循环促进
学校应从宏观视角出发,精心构建研修、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系统框架,明确各阶段目标,设计连贯互补的课程体系。通过电子档案袋记录教师成长轨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形成“研修促培训,培训强教研,教研反哺研修”的良性循环。如北京市西城区育翔小学通过实施导航工程、出航工程、领航工程、护航工程等“四大工程”,分别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构建了完整、系统的教师成长路径。
▶项目驱动研修:
精准定位,高效实施
实施项目化管理机制,围绕教学核心问题设计研修主题,组建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师团队,以任务为驱动,确保研修活动的精准定位与高效实施。如北师大附属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小学围绕“双减”“双新”课堂转型主题,分阶段推进“理念提升”“工具构建”和“课标落地”三个项目,通过明确分工和任务驱动,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
▶资源共享平台:
数字化赋能,深度互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共享平台,整合课程资源、研修成果和教学案例,支持教师在线协作编辑、分享心得与成果,促进深度互动与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教师需求,动态优化研修内容与形式。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构建的在线研修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教师需求,动态优化研修内容,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强化了区域校本研修的深度结合与效果提升。
▶诊改名师引领:
专业引领,整体提升
推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邀请校内外名师进行教学观摩与诊断,提出改进建议。选拔校内优秀教师作为研修导师,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分享经验,引领教师共同成长。如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通过定期邀请名师进行教学诊断,选拔校内优秀教师为研修导师,以“诊断—改进—引领—提升”模式,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师研修水平的整体跃升。
▶创新实验研修:
探索实践,注入活力
设立教学创新实验室,探索并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与技术手段。根据教师个性化需求制订灵活多样的研修计划,提供针对性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如上海市松江区第六中学设立教学创新实验室,通过“问题提出—预诊—会诊—方案形成—实践验证”五阶段,探索新教学理念与技术,为校本研修注入了新活力。
▶校际联盟共享:
资源共享,区域提升
积极建立校际联盟,与兄弟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研修成果。定期组织跨校际教学研讨、师资培训等活动,联合开发特色课程与研修项目。如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牵头建立校际联盟,通过“1+N”架构与定期会商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与问题解决,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科研教学结合:
成果转化,深度融合
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验验证其有效性。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项目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定期组织科研成果展示会与研讨会。如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过课题驱动、教研牵动、榜样带动等方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多方联动、协同创新、校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自主互助成长:
营造氛围,激发热情
营造自主研修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修养与专业能力。建立同伴互助机制,鼓励教师之间结成学习伙伴,相互听课、评课,共同解决教学难题。如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开展“具身学习视域下中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实践研究”,鼓励教师利用数字平台自主学习,建立同伴互助机制,共同提升教学能力。设立教师成长基金,表彰进步教师,激发参与热情。
▶家校合作共育:
携手共进,和谐开放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研修、培训与教研活动。通过家长会、开放日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四小学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三主”机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研修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督学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为校本研修营造了和谐开放的环境。
▶多维评估反馈:
全面评估,持续改进
构建涵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生反馈、自我反思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作为个人成长与研修活动改进的依据,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多维评估体系通常包括学校对教师个体的评价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机构或学校的评价两个层面。前者涉及明确评价标准、积累评价资料、个人自我评价、调整评价等步骤;后者则包括中期检查、终评、展示活动点评、研究成果确认等环节。
▶系统框架构建:
一体化设计,循环促进
学校应从宏观视角出发,精心构建研修、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系统框架,明确各阶段目标,设计连贯互补的课程体系。通过电子档案袋记录教师成长轨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形成“研修促培训,培训强教研,教研反哺研修”的良性循环。如北京市西城区育翔小学通过实施导航工程、出航工程、领航工程、护航工程等“四大工程”,分别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构建了完整、系统的教师成长路径。
▶项目驱动研修:
精准定位,高效实施
实施项目化管理机制,围绕教学核心问题设计研修主题,组建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师团队,以任务为驱动,确保研修活动的精准定位与高效实施。如北师大附属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小学围绕“双减”“双新”课堂转型主题,分阶段推进“理念提升”“工具构建”和“课标落地”三个项目,通过明确分工和任务驱动,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
▶资源共享平台:
数字化赋能,深度互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共享平台,整合课程资源、研修成果和教学案例,支持教师在线协作编辑、分享心得与成果,促进深度互动与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教师需求,动态优化研修内容与形式。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构建的在线研修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教师需求,动态优化研修内容,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强化了区域校本研修的深度结合与效果提升。
▶诊改名师引领:
专业引领,整体提升
推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邀请校内外名师进行教学观摩与诊断,提出改进建议。选拔校内优秀教师作为研修导师,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分享经验,引领教师共同成长。如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通过定期邀请名师进行教学诊断,选拔校内优秀教师为研修导师,以“诊断—改进—引领—提升”模式,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师研修水平的整体跃升。
▶创新实验研修:
探索实践,注入活力
设立教学创新实验室,探索并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与技术手段。根据教师个性化需求制订灵活多样的研修计划,提供针对性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如上海市松江区第六中学设立教学创新实验室,通过“问题提出—预诊—会诊—方案形成—实践验证”五阶段,探索新教学理念与技术,为校本研修注入了新活力。
▶校际联盟共享:
资源共享,区域提升
积极建立校际联盟,与兄弟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研修成果。定期组织跨校际教学研讨、师资培训等活动,联合开发特色课程与研修项目。如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牵头建立校际联盟,通过“1+N”架构与定期会商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与问题解决,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科研教学结合:
成果转化,深度融合
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验验证其有效性。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项目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定期组织科研成果展示会与研讨会。如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过课题驱动、教研牵动、榜样带动等方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多方联动、协同创新、校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自主互助成长:
营造氛围,激发热情
营造自主研修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修养与专业能力。建立同伴互助机制,鼓励教师之间结成学习伙伴,相互听课、评课,共同解决教学难题。如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开展“具身学习视域下中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实践研究”,鼓励教师利用数字平台自主学习,建立同伴互助机制,共同提升教学能力。设立教师成长基金,表彰进步教师,激发参与热情。
▶家校合作共育:
携手共进,和谐开放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研修、培训与教研活动。通过家长会、开放日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四小学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三主”机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研修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督学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为校本研修营造了和谐开放的环境。
▶多维评估反馈:
全面评估,持续改进
构建涵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生反馈、自我反思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作为个人成长与研修活动改进的依据,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多维评估体系通常包括学校对教师个体的评价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机构或学校的评价两个层面。前者涉及明确评价标准、积累评价资料、个人自我评价、调整评价等步骤;后者则包括中期检查、终评、展示活动点评、研究成果确认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