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

□张红红

字数:1536 2024-11-24 版名:教育理论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
  议”中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其中,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高阶学习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模式。下面笔者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为例,谈谈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项目确立——链接生活,素养导向的“教”
  在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必须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落实育人为本理念。项目选题基于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项目选题来源于生活现实问题、社会时事热点、乡土资源素材;项目选题承载学科的大概念、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养成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法保护环境资源,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项目导入,构建真实情境,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美丽中国建设中需要肩负的责任。在导入部分,选择了2024年全国两会新词热词“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最后,点明本次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让‘好风景’带来‘好前景’?”
   二、项目实施——实践求真,体悟思辨的“学”
  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科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时,可以采撷地域元素,关注家乡发展,依据课标要求,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深度学习。
  任务一:分组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以“探寻秦岭支脉——骊山”为主题,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开展探究活动。道德与法治小组了解有关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内容及其执行情况等;生物小组了解秦岭独特的生物资源分布状况、重点保护物种生存现状等;历史小组了解骊山独特的人文历史遗迹名称、保护与开发现状等;地理小组探究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原因,骊山的地理特征等。
  任务二:学习共同体协作互动。基于小组学习共同体,在运用文本阅读、参观访问、网络搜索等方式主题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思辨、论证,集体头脑风暴,共同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完成自身小组任务后,相同角色的组员组成新的小组,继续组内开展合作,研究不同的视角并变换观点,推陈出新,完善方案。
  任务三:展示项目式学习成果。项目式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成长,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引导和辅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以调查报告、项目展板、情景剧、演示文稿等形式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分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
  三、项目评价——综合多元,行为修正的“评”
  本次项目式学习评价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具体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工具等,结合学生参与程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和成果价值等因素,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坚持多主体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师生评等,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
  项目式学习的评价是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性评价。利用量化评价来明晰发展路径,利用质性评价来促使自省,利用肯定评价来激发学生的道德践行,利用激励评价来推动学生的行为修正。
  总之,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析项目成果,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