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铭刻在学生的内心
——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思考
字数:2403
2024-12-01
版名:理论
□徐伟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探索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对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具有重要意义。
提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
《决定》涉及坚持党的领导、经济建设、文化创新、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国防建设、国际关系等方面,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炼最核心的知识内涵并实施推广,关键是选择好融入什么。
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要找到思政课与《决定》精神之间的契合点。在《政治与法治》中融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内容。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融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内容,来分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有效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融入“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改革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内容。在《经济与社会》中融入“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等。在《哲学与文化》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等内容。
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策略研究
《决定》的内容涉及面广,而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要提炼最核心的知识,通过最合适的形式引导,重点是明确怎么融入的问题。
凝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核心概念,推进大概念教学。学科大概念是建构学科大单元的关键点,大概念视域下,是以思政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运用整体性思维建构思政课程融合体系。具有生活价值、知识内涵的大概念使思政学习从多而杂走向少而精,更有系统性、逻辑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要善于提炼概括,涉及思政课的知识有“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党的领导”“乡村振兴”等。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等概念体系。通过培养学生对概念性知识形成灵活深刻的理解力,发挥核心学科知识的导向性和育人价值,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创设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置真实教学情境作为学习的场景,围绕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课程内容,把知识背景和生活场景相结合。建立模拟情境链接,课堂上运用语言、音乐、图画、视频等素材,或人工智能技术,让思政元素更具画面感。例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结合《经济与社会》,以浙江省桐乡市羊毛衫市场的生产链为例建立知识链接,从羊毛出产、毛纱生产、式样设计、成品制作、产品包装、销售方式等综合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活动选择、角色扮演、小组研讨、教学探讨等,让学生带着社会身份、问题疑惑、未来憧憬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浙江经济特有的“零资源”现象。建立情感链接,如“在二〇二九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深化改革任务”这一概念。让学生们说说那时“我将做什么,我家可能怎么样”,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感、同域感和信任感。设置“课堂+情境”,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设置“主题+情境”,建主题特色文化角,发挥红色文化阵地引领作用,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建立“活动+情境”,从课堂走向田间、车间,参与劳动实践,助推思政教育落地落实。
开发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发思政类选修课程能弥补必修课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实际,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开发了十几门思政类校本选修课程,依托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发了“浙江与共同富裕”“故事中国”等;依托必修2《经济与社会》开发“生活中的趣味经济学”“浙江特色经济”等;依托必修3《政治与法治》开发“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社区民主治理”等;依托必修4《哲学与文化》开发“西方经典哲学选读”“哲学与人生”“地方名人文化”等;依托其他选择性必修课开发了“趣味心理学”“时事讲座”“购房中的法律陷阱”等。形成“思政核心课+思政必选课+思政自选课”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很多困惑在选修课中得到解释,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水到渠成”。同时开发思政类选修课能倒逼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新境界,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成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把它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是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选择好融入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怎么融入。要加强课前宣讲辅导、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回答好怎么进、如何教的问题。教学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度,精准做到给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结合社会实际,以优秀典型的范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书面语转化为大白话,用小切口讲述大理论,将深奥理论融入生活的“柴米油盐”和“茶余饭后”之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学生家”。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探索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对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具有重要意义。
提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
《决定》涉及坚持党的领导、经济建设、文化创新、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国防建设、国际关系等方面,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炼最核心的知识内涵并实施推广,关键是选择好融入什么。
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要找到思政课与《决定》精神之间的契合点。在《政治与法治》中融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内容。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融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内容,来分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有效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融入“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改革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内容。在《经济与社会》中融入“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等。在《哲学与文化》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等内容。
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策略研究
《决定》的内容涉及面广,而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要提炼最核心的知识,通过最合适的形式引导,重点是明确怎么融入的问题。
凝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核心概念,推进大概念教学。学科大概念是建构学科大单元的关键点,大概念视域下,是以思政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运用整体性思维建构思政课程融合体系。具有生活价值、知识内涵的大概念使思政学习从多而杂走向少而精,更有系统性、逻辑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要善于提炼概括,涉及思政课的知识有“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党的领导”“乡村振兴”等。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等概念体系。通过培养学生对概念性知识形成灵活深刻的理解力,发挥核心学科知识的导向性和育人价值,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创设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置真实教学情境作为学习的场景,围绕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课程内容,把知识背景和生活场景相结合。建立模拟情境链接,课堂上运用语言、音乐、图画、视频等素材,或人工智能技术,让思政元素更具画面感。例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结合《经济与社会》,以浙江省桐乡市羊毛衫市场的生产链为例建立知识链接,从羊毛出产、毛纱生产、式样设计、成品制作、产品包装、销售方式等综合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活动选择、角色扮演、小组研讨、教学探讨等,让学生带着社会身份、问题疑惑、未来憧憬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浙江经济特有的“零资源”现象。建立情感链接,如“在二〇二九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深化改革任务”这一概念。让学生们说说那时“我将做什么,我家可能怎么样”,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感、同域感和信任感。设置“课堂+情境”,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设置“主题+情境”,建主题特色文化角,发挥红色文化阵地引领作用,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建立“活动+情境”,从课堂走向田间、车间,参与劳动实践,助推思政教育落地落实。
开发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发思政类选修课程能弥补必修课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实际,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开发了十几门思政类校本选修课程,依托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发了“浙江与共同富裕”“故事中国”等;依托必修2《经济与社会》开发“生活中的趣味经济学”“浙江特色经济”等;依托必修3《政治与法治》开发“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社区民主治理”等;依托必修4《哲学与文化》开发“西方经典哲学选读”“哲学与人生”“地方名人文化”等;依托其他选择性必修课开发了“趣味心理学”“时事讲座”“购房中的法律陷阱”等。形成“思政核心课+思政必选课+思政自选课”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很多困惑在选修课中得到解释,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水到渠成”。同时开发思政类选修课能倒逼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新境界,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成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把它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是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选择好融入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怎么融入。要加强课前宣讲辅导、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回答好怎么进、如何教的问题。教学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度,精准做到给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结合社会实际,以优秀典型的范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书面语转化为大白话,用小切口讲述大理论,将深奥理论融入生活的“柴米油盐”和“茶余饭后”之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学生家”。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