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三个课堂”中的应用

□闫维新

字数:1415 2024-12-01 版名:教育理论
  “微课”又名微型课,是指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它短小精练,直击教学要点,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教学活动更具活力,微课在“三个课堂”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微课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充实“第一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篇文章内容的挖掘,往往因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能做到很好的拓展和延伸,巧借微课则可以起到将文章内容向课外拓展延伸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发现了文章中有不错的劝谏艺术。是否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劝谏艺术并活学活用,解决个别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屡教不改的行为习惯呢?于是我便以“从《孙权劝学》学沟通技巧”为课题制作了微课,不到十分钟的微课教学,引导学生挖掘文中孙权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如何劝谏他人,如何让他人愉快地接受劝谏,并布置了实践作业——劝某某养成整理书桌的好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劝谏和沟通。利用微课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微课让学生对课外拓展的内容清晰明了,学生会觉得语文学习趣味盎然,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微课丰富了校内教育资源,助力“第二课堂”
  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重在学生的操作实践和反复练习。比如:在指导社团活动《剪蝴蝶》时,我制作了一节微课,将剪蝴蝶的过程录成视频,插入到微课中。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剪纸的元素、工具、步骤等。这样,就把辅导教师从反复的演示过程中解脱出来,让辅导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的纠正和指导。同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对操作方法的掌握水平,反复回看微课内容,直至掌握操作要领。微课丰富了校内教育资源,助力“第二课堂”的实施,为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健康心理的形成等素质的拓展拓宽了思路。
  三、微课呈现了校外教育载体,打造“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学习,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场所,以校外教育资源为活动载体的教育方式。但是由于学生出行安全、时间等客观因素,对这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微课的推广和使用,把校外教育资源搬进校园,为学生接受校外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老师去茂陵博物馆进行素材采集,以参观路线为导引,用视频展示博物馆各个展馆的全貌,利用视频制作的抠像技术、剪辑功能对其进行剪辑制作,并配上全程讲解,制作出来的微课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足不出户,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在看、学、思和情境介入中对“第三课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微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呈现,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微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发展,让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让优质资源得到共享。微课为实施“课堂革命”,打造“三个课堂”,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促进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实现“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政策夯实了基础。(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信息技术与“三个课堂”的融合应用研究》〔课题编号:SGH22Y067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陕西省兴平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