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中的情怀

——读《荒野上的大师》

字数:1420 2024-12-04 版名:悦读

   □王 莉
  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奇书——《荒野上的大师》。看到书名那一刻,我的心就被牢牢吸引住了。此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张泉教授以近代中国学术发展为背景,以走出书斋的学者们为主角创作的历史著作。
  翻开书页,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便出现在眼前。地质学家丁文江、赵亚曾,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成,历史学家王国维,语言学家赵元任等,都以一种严谨而决绝的姿态,走向了荒野,在实地勘察、测量中坚守研究初心,参与社会发展,他们的事迹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光辉岁月,深切感动着每一个心系中华文化和科研发展的中国人。
  追随着他们的背影,我们既能感受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学术理念的落后以及学术条件的艰苦,更能深刻体会到热爱考古研究的知识分子们,全身心投入科学考察或进行学术研讨时的满腔热情,他们往往耗费一生心血才铸就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荒野上的大师》分别以时间和四个研究机构的创建和发展为主线,围绕各机构中主要代表人物的感人事迹展开叙述。
   板块一:大发现时代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来自海外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在中国各地奔波,探访藏匿在深山旷野中的矿藏、古迹、墓葬、洞窟的故事。当时的中国学者少有人愿意亲身寻访,大多数都是守着书斋做学问,两相对比,从而强调走向荒野的必要性。但处在那样一个动荡巨变的年代,古今习俗更替,中西思潮交汇,自然就会涌现出许多新的理念,展开许多新的尝试。总有人愿意挺身走在前列,带领大家奋勇前行。在地质研究领域,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就是这样一批传奇的存在。
  他们作为中国地质界的先驱,一方面积极联系海外学者,争取优秀学术团体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引领他们大胆、积极、坚持不懈地进行田野考察,挖掘恐龙骨架和各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发掘史前文明遗址……总之,他们在地质学、地震学、土壤学、古生物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开创了崭新的历史,可谓成就卓著,令人钦佩。
  板块二:中国历史大发现
  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了15次挖掘殷墟的活动,从海外归来的人类学博士李济、董作宾、梁思成等人,与其他研究人员合力勘察、积极探究,大批甲骨和文物陆续出土,殷商的存在得到证实。中华文明的历史被向前推进了几百年,国外著名汉学家纷纷对此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与此同时,赵元任等人也在十年间,陆续走访了两江、两广、两湖等多个地区,对中国各地方言及变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初步勾勒了中国语言变迁的轨迹。他们的田野考察也得到了著名学者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的支持。这些学者或随同他们一起走进荒野,或给予他们具体的学术实践方法,贡献极大且影响深远。
  板块三:被遗忘的田野勘察
  早年间,鲁迅曾对河北正定隆兴寺的一尊佛像极感兴趣,并将之誉为“东方美神”。1932年,梁思成等人就在硝烟战火中前往隆兴寺进行勘察、测绘和研究,并由此开启了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和探索。短短五年,以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人为主的中国营造学社,通过对上百个市县的两千余处古建筑的考察,逐渐破解了号称北宋“天书”的《营造法式》。这也为后来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并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无论是哪个板块的铺展,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兴衰、时代的更迭、政局的跌宕带给这些学者的影响。他们被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励着,被探索学术的强烈渴望驱使着,默默耕耘,不懈奔走,互相扶持,勠力同心。感人的故事难以被一一陈述,正是这些学者,用他们的柔弱之躯、执着信念、不屈意志和探索精神,谱写了中国考古百年的辉煌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