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疗愈课”走进更多学校
□王志军
字数:1334
2024-12-04
版名:声音
宽敞明亮的舞蹈教室里,甘肃省文县二中“艺术乡伴”公益
项目社团里的十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在文芳和几名老师的带领下分享着手中的“作品”——一张用杂志碎片拼成的“梦想板”。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人和执行人,学当代艺术和摄影出身的文芳一直相信,“艺术是有疗愈作用的”“在情绪释放的过程里,艺术可以成为我们纾解情绪和压力的好朋友”。(11月25日《农民日报》)
以往,“艺术乡伴”在城市里做过一些团体的“艺术疗愈课”,但把这种活动带到相对偏远的乡镇学校,出现在文县二中的课堂上还是第一次。第一堂课的主题是“垃圾中捡来的诗”,让每个学生从校园里捡回一个打动自己的小东西或者小垃圾,去感受它,并为它写一首诗。学生们有的捡回一只虫子,有的捡回一片树叶,有的捡回一块破旧的砖。
这种围绕“生活细节”创作的引导,在社团的课堂里还有很多。比如,随意在一本时尚杂志里剪下自己喜欢的图片,拼一张“梦想板”;用彩泥在纸上塑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桥,或者捏一个球当作“烦恼”狠狠摔在地上;带领孩子们欣赏大自然中的花木鸟虫,创造“捡来的诗句”等,发现生活中“微小的快乐”,都属于艺术疗愈的范畴。而这样的美好和快乐,在当下孩子的世界里似乎已变得越来越少了。“艺术乡伴”的“艺术疗愈课”下乡,对于孩子们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艺术疗愈,也称艺术治疗,是一门融合艺术和心理学的学科,是由拥有完整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治疗师,针对每个人的独特性,用合适的艺术方法层层递进地引导,实现治疗目标的过程。在学校开展的“艺术疗愈课”,是教师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欣赏或创作艺术作品,表达内心感受,提高自我认知,寻找内心平衡,催发个体的创造力量,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当下,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
《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西部或农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更低。从艺术疗愈入手,把“艺术疗愈课”推到更多校园,就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
比如,在前述主题为“垃圾中捡来的诗”的“艺术疗愈课”中,一位平时寡言少语的男生写道:“风吹着叶子,感觉像我在挥手一样,看着叶子变成了红色的天。”这让在场所有老师赞叹不已,实际上在“捡诗”的创作过程中,这位男生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疗愈,轻轻地、静静地、润物无声地抚慰了成长中的心灵。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艺术疗愈课”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形式,涉及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学校美育的许多内容存在天然的契合点,有着发展的良好土壤。从一些地方学校的实践来看,作为一种非常态的学校课程形式,目前“艺术疗愈课”的内容涉及心理问题的层面还不深,专业程度还不能与前者完全相比,但对于解决青少年的一些情绪问题,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人文关怀意义。
总体上看,我国艺术疗愈课程的探索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入手,建立完善的艺术疗愈教育体系和行业标准。期待“艺术疗愈课”走进更多的学校,常态常规地“点燃”更多青少年自我成长的心灵力量,助其消除成长的烦恼,一扫人生的阴霾,奔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项目社团里的十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在文芳和几名老师的带领下分享着手中的“作品”——一张用杂志碎片拼成的“梦想板”。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人和执行人,学当代艺术和摄影出身的文芳一直相信,“艺术是有疗愈作用的”“在情绪释放的过程里,艺术可以成为我们纾解情绪和压力的好朋友”。(11月25日《农民日报》)
以往,“艺术乡伴”在城市里做过一些团体的“艺术疗愈课”,但把这种活动带到相对偏远的乡镇学校,出现在文县二中的课堂上还是第一次。第一堂课的主题是“垃圾中捡来的诗”,让每个学生从校园里捡回一个打动自己的小东西或者小垃圾,去感受它,并为它写一首诗。学生们有的捡回一只虫子,有的捡回一片树叶,有的捡回一块破旧的砖。
这种围绕“生活细节”创作的引导,在社团的课堂里还有很多。比如,随意在一本时尚杂志里剪下自己喜欢的图片,拼一张“梦想板”;用彩泥在纸上塑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桥,或者捏一个球当作“烦恼”狠狠摔在地上;带领孩子们欣赏大自然中的花木鸟虫,创造“捡来的诗句”等,发现生活中“微小的快乐”,都属于艺术疗愈的范畴。而这样的美好和快乐,在当下孩子的世界里似乎已变得越来越少了。“艺术乡伴”的“艺术疗愈课”下乡,对于孩子们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艺术疗愈,也称艺术治疗,是一门融合艺术和心理学的学科,是由拥有完整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治疗师,针对每个人的独特性,用合适的艺术方法层层递进地引导,实现治疗目标的过程。在学校开展的“艺术疗愈课”,是教师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欣赏或创作艺术作品,表达内心感受,提高自我认知,寻找内心平衡,催发个体的创造力量,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当下,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
《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西部或农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更低。从艺术疗愈入手,把“艺术疗愈课”推到更多校园,就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
比如,在前述主题为“垃圾中捡来的诗”的“艺术疗愈课”中,一位平时寡言少语的男生写道:“风吹着叶子,感觉像我在挥手一样,看着叶子变成了红色的天。”这让在场所有老师赞叹不已,实际上在“捡诗”的创作过程中,这位男生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疗愈,轻轻地、静静地、润物无声地抚慰了成长中的心灵。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艺术疗愈课”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形式,涉及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学校美育的许多内容存在天然的契合点,有着发展的良好土壤。从一些地方学校的实践来看,作为一种非常态的学校课程形式,目前“艺术疗愈课”的内容涉及心理问题的层面还不深,专业程度还不能与前者完全相比,但对于解决青少年的一些情绪问题,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人文关怀意义。
总体上看,我国艺术疗愈课程的探索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入手,建立完善的艺术疗愈教育体系和行业标准。期待“艺术疗愈课”走进更多的学校,常态常规地“点燃”更多青少年自我成长的心灵力量,助其消除成长的烦恼,一扫人生的阴霾,奔向属于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