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曾 刚
字数:1500
2024-12-04
版名:声音
前段时间,各大教育媒体都在转载一篇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与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佐藤学的对话而生成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作《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教学革命,无论是否能够实现,对于每一个教育人来说,都是激动的,都是心驰神往的。
专家视角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在这场教育媒体高度关注的对话中,两位专家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解决目前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课堂不缺少热闹,但缺少“静悄悄”的课堂氛围和文化;把提问权、评价权、工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构建整体性教学,促进“能动性学习”;要改变学校和教师,最大的挑战在于校长;教育人应兼容“田野”和“书斋”两种生活方式,等等。
两位专家提出了一些改变课堂的方法与指引,确实有助于解决目前的课堂问题,也可以给很多一线教师启迪。但是,专家们似乎没有扎根课堂、扎根一线,没有真正了解课堂无法改变的原因,一线教师们自下而上的“课堂革命”大概率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供教师尝试“课堂革命”的土壤与环境。
教师视角
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传统课堂被人诟病并非新鲜事,人人都知道需要变革,但是变革绝非易事。其实,并不是教师不想变,而是大部分学校没有变,学校里对于教师的评价方式没变。教师们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评价,不得不选择传统而保守的方式组织教学,不得不在核心素养时代,还一心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所谓的基础知识而与学生“互相折磨”。
假设一所学校只以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评价教师,那么,在乎被评价的教师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方式,如题海战术、拖堂、罚抄、满堂灌等常被人诟病的方法,因为考试不考核心素养,不考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纸面上测验的,依然都是传统的基础知识,无论试卷上的表述换多少情境、提多少假大空的理念,最终,还是学科基础知识的测验与体现。
当然,这并非全部教师的行为,不能以偏概全,但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又让学生学得轻松,考试分数还高的教师往往只是极个别。对于教师群体来说,一旦被学校里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影响,都只能靠“抓”来提高学生成绩,那就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与内卷效应而不能自拔。
相反,假设一所学校赶新潮、追求时髦,教育改革涌现出来的新名词全都让教师体验个遍,全都让师生一起实践个遍,但是与新思潮新思想所对应的评价方式没跟上,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每学期都实践好几周,收官之后什么也不评价,没有针对这些项目的单独评价,没有检验学生在这些项目中收获了什么,期末时依然拿出一套全地区统一的纸质试卷来评价学生与教师,而同地区的其他学校没有跟随新潮,他们选择了本本分分地抓成绩,成绩对比可想而知。新潮学校可能还会用区域联考与之对比,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那实践了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的教师只会觉得之前的创新实践都是在浪费时间,下次再搞类似的新潮玩意儿随便应付一下就是,最终还是搞成绩最重要。
所以,我想帮着一线教师呼吁: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只有学校改变了,教师才有真正改变课堂的底气与环境。
学校视角
评价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我想,或许部分学校也会觉得委屈。他们也可能会想换个角度呼吁,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评价学校的方式没有改变,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只看学校的升学率,只以学校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所以,学校也没法改变。因此教育评价必须自上而下地改变。评价学校的方式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评价教师的方式改变,教师就会改变。
自上而下的评价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进而教师就会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学生就会改变,最终教育才会改变。唯有如此,“静悄悄的革命”才算成功。
专家视角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在这场教育媒体高度关注的对话中,两位专家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解决目前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课堂不缺少热闹,但缺少“静悄悄”的课堂氛围和文化;把提问权、评价权、工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构建整体性教学,促进“能动性学习”;要改变学校和教师,最大的挑战在于校长;教育人应兼容“田野”和“书斋”两种生活方式,等等。
两位专家提出了一些改变课堂的方法与指引,确实有助于解决目前的课堂问题,也可以给很多一线教师启迪。但是,专家们似乎没有扎根课堂、扎根一线,没有真正了解课堂无法改变的原因,一线教师们自下而上的“课堂革命”大概率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供教师尝试“课堂革命”的土壤与环境。
教师视角
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传统课堂被人诟病并非新鲜事,人人都知道需要变革,但是变革绝非易事。其实,并不是教师不想变,而是大部分学校没有变,学校里对于教师的评价方式没变。教师们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评价,不得不选择传统而保守的方式组织教学,不得不在核心素养时代,还一心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所谓的基础知识而与学生“互相折磨”。
假设一所学校只以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评价教师,那么,在乎被评价的教师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方式,如题海战术、拖堂、罚抄、满堂灌等常被人诟病的方法,因为考试不考核心素养,不考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纸面上测验的,依然都是传统的基础知识,无论试卷上的表述换多少情境、提多少假大空的理念,最终,还是学科基础知识的测验与体现。
当然,这并非全部教师的行为,不能以偏概全,但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又让学生学得轻松,考试分数还高的教师往往只是极个别。对于教师群体来说,一旦被学校里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影响,都只能靠“抓”来提高学生成绩,那就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与内卷效应而不能自拔。
相反,假设一所学校赶新潮、追求时髦,教育改革涌现出来的新名词全都让教师体验个遍,全都让师生一起实践个遍,但是与新思潮新思想所对应的评价方式没跟上,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每学期都实践好几周,收官之后什么也不评价,没有针对这些项目的单独评价,没有检验学生在这些项目中收获了什么,期末时依然拿出一套全地区统一的纸质试卷来评价学生与教师,而同地区的其他学校没有跟随新潮,他们选择了本本分分地抓成绩,成绩对比可想而知。新潮学校可能还会用区域联考与之对比,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那实践了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的教师只会觉得之前的创新实践都是在浪费时间,下次再搞类似的新潮玩意儿随便应付一下就是,最终还是搞成绩最重要。
所以,我想帮着一线教师呼吁: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只有学校改变了,教师才有真正改变课堂的底气与环境。
学校视角
评价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我想,或许部分学校也会觉得委屈。他们也可能会想换个角度呼吁,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评价学校的方式没有改变,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只看学校的升学率,只以学校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所以,学校也没法改变。因此教育评价必须自上而下地改变。评价学校的方式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评价教师的方式改变,教师就会改变。
自上而下的评价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进而教师就会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学生就会改变,最终教育才会改变。唯有如此,“静悄悄的革命”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