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提问

□樊娟芳

字数:1542 2024-12-08 版名:教育理论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乐问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和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再到学生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一心求通而不得的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
  情境的创设要将知识生活化,用演示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让学生大胆地提问。
  二、提高学生课堂提问的参与度,使学生勤问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自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等待期间,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时间长短,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提问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掌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
  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可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3.抓兴趣。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东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