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思辨性问题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形成
□马永强
字数:1626
2024-12-08
版名:教育理论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不仅承担着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理性思维,涵养学生思辨品质的责任,还承载着语文学习方式向“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转型的义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学会思辨性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质疑、深刻反思与正确判断,达成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生发。
一、关注阅读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阅读结果,而要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切合文本特点,着眼学生阅读的全过程,从“慎问、深思、明辨”三个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切身体会思辨性阅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提升思辨能力,培养理性思维。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从“问”入手,提出思辨性问题:“课文题目为《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爬山虎的脚,而是要用大量的笔墨细腻生动地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呢?描写叶子的这部分内容,能不能去掉?”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展开思辨性交流。有的同学认为:“因为爬山虎的脚特别小,长的地方又特别隐秘,我们观察爬山虎首先看到的是它那密密麻麻的叶子,作者先写叶子符合我们的观察习惯。”有的同学说:“爬山虎的叶子能够长得那么茂盛,全在于它的脚紧紧扒住墙使劲往上爬。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更衬托出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这个环节就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学生因不同的观点,形成了不同的阵营。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升了阅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创设情境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辨内核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化问题让学生进入角色,置身故事情境中体验人物的所思所想,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思辨内核。譬如在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化思辨性问题:“假如你是主人公巴迪,在写作上取得成功后,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学生将自己代入主人公巴迪的角色,再次细读文本,体会不同成长时期父母的迥异评价,感受作者成长的情感历程和面对父母评价时的心理变化。学生在角色换位思考过程中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体验巴迪心理变化的基础上辩证分析父亲与母亲对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而有条理、有中心、有证据地表达自己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与感受。在这种情境化思辨性问题的思考中,学生对父母的爱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感知,在梳理、反思与推理中体悟爱的真谛,学会包容与理解,学会感恩与回馈。这样学生在情境化问题的引导下融入角色,在深度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故事情节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增强了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真正得到体现。
三、鼓励批判性思考,助推理性思维的生成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批判与思考文本内容,大胆质疑文本的表达形式,在批判、质疑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生成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助推学生理性思维的生成与发展。如学习四年级上册《麻雀》时,文中有言:“突然有一只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就有学生提出疑问:“麻雀那么小,还会飞,怎么会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作者采用这种描写方法是不是合理?”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因为问题是引发思考的原动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质疑,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进行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深度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发现小麻雀身处险境,在枝头远离危险的老麻雀为了自己的孩子,勇敢地飞下来,直面凶猛的猎狗。作者将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这样的比喻不仅能体现老麻雀落地时速度之快,更能体现它面对凶猛的猎狗时表现出的果敢与勇气,将麻雀伟大的母爱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北极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