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苗海涛
字数:1774
2024-12-08
版名:知行
听评课时,主要评什么、看什么?我说着眼点是评,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达成目标了没有。即学得如何,而不是教得如何。
知识从来都是学会的,在教与学之间,如果没有教,学还是可以推进的;但如果没有学,那么教就变得毫无意义。教师的教是为帮助学生学,绝不能代替学生学。教师教得多,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挤压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研究学生知其情
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只有充分掌握了学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还要读懂学生的已有经验,不要以为学生学了,他就会懂。教师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决定怎么教,教多少。要让学生学一题得一法,进而明一理通一类,从过程中升华,实现教学的质变,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效。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生何时需要教,何时不需要教呢?其实,孔子早就告诉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会了、懂了,教师就不必喋喋不休地教了;当学生碰壁了、困惑了,教就成了及时雨。所以,教师要先了解学情,即备课先备学生,对学情做到了胸有成竹,教才会有的放矢。
点燃学生激其志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有多元智能,这种智能有待于教师去挖掘与发现。教师要读懂学生的天然禀性,不要以为你教了,学生就会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机械地听讲,而是通过阅读、讨论、练习、操作、转教别人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地体验、参与后,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实现更好的成长。不是教师讲了知识点,学生明白了就是学会了,而要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开始,以小组协同学习为过程,以更高阶的个体自主学习为归宿,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课堂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与舞台。学生能学会的给他们时间;小组能解决的给他们机会;学生想展示的给他们舞台。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内容的选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收集、加工外界信息,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逐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是高效的。
助力学生导其行
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逐步地推敲,经常地探究,温故而知新。教师更要读懂学生的真实需求,不要以为学生懂了,他就会用。学了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会应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之数飞也。”可见,学习要多练几遍,才能熟能生巧。
教和学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传授和接受的关系。“双减”政策实施后的课堂是学生从“他主学习”迈向“自主学习”的实践场。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教师的“教、扶、放”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涵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教师在课堂上是为学生服务的,而这种服务的理性呈现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
事实上,好成绩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放弃了独霸课堂的教育方式,尽可能多地从旁适时地给予学生协助与引导,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挖掘潜力,才能事半功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事实上不仅不能实现知识习得的目标,还会湮灭、摧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有害无利。
照亮学生暖其心
教育不仅有态度,还是有温度的。学生不是盛装知识的口袋,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更需要理解与信任、宽容与呵护。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人”。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计划、自觉行动、自主发展,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放下焦虑、允许出错、学会等待,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从心灵呵护学生,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充满情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学习才会变得轻松而有效,课堂教学才能精彩纷呈。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位学生设置不同的跑道和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在适合的跑道上奔跑,跑出不一样的自己。
知识从来都是学会的,在教与学之间,如果没有教,学还是可以推进的;但如果没有学,那么教就变得毫无意义。教师的教是为帮助学生学,绝不能代替学生学。教师教得多,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挤压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研究学生知其情
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只有充分掌握了学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还要读懂学生的已有经验,不要以为学生学了,他就会懂。教师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决定怎么教,教多少。要让学生学一题得一法,进而明一理通一类,从过程中升华,实现教学的质变,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效。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生何时需要教,何时不需要教呢?其实,孔子早就告诉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会了、懂了,教师就不必喋喋不休地教了;当学生碰壁了、困惑了,教就成了及时雨。所以,教师要先了解学情,即备课先备学生,对学情做到了胸有成竹,教才会有的放矢。
点燃学生激其志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有多元智能,这种智能有待于教师去挖掘与发现。教师要读懂学生的天然禀性,不要以为你教了,学生就会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机械地听讲,而是通过阅读、讨论、练习、操作、转教别人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地体验、参与后,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实现更好的成长。不是教师讲了知识点,学生明白了就是学会了,而要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开始,以小组协同学习为过程,以更高阶的个体自主学习为归宿,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课堂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与舞台。学生能学会的给他们时间;小组能解决的给他们机会;学生想展示的给他们舞台。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内容的选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收集、加工外界信息,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逐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是高效的。
助力学生导其行
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逐步地推敲,经常地探究,温故而知新。教师更要读懂学生的真实需求,不要以为学生懂了,他就会用。学了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会应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之数飞也。”可见,学习要多练几遍,才能熟能生巧。
教和学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传授和接受的关系。“双减”政策实施后的课堂是学生从“他主学习”迈向“自主学习”的实践场。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教师的“教、扶、放”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涵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教师在课堂上是为学生服务的,而这种服务的理性呈现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
事实上,好成绩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放弃了独霸课堂的教育方式,尽可能多地从旁适时地给予学生协助与引导,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挖掘潜力,才能事半功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事实上不仅不能实现知识习得的目标,还会湮灭、摧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有害无利。
照亮学生暖其心
教育不仅有态度,还是有温度的。学生不是盛装知识的口袋,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更需要理解与信任、宽容与呵护。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人”。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计划、自觉行动、自主发展,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放下焦虑、允许出错、学会等待,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从心灵呵护学生,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充满情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学习才会变得轻松而有效,课堂教学才能精彩纷呈。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位学生设置不同的跑道和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在适合的跑道上奔跑,跑出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