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近几年来,国家关于教育的“通知”“意见”密集出台,从多方面规范、引导教育发展,引发全社会关注。2021年发布的“双减”和“作业管理”政策更是直指义务教育学生作业问题。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要“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调结构、提质量’”。可见,“作业革命”迫在眉睫。那么,如何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使语文作业走上“控量提质”的道路呢?笔者认为,不妨从单元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做起。
基础性作业——“瘦身”
“瘦身”不是简单地在数量上做减法,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提高练习效率。就拿学校必检的生字作业来说,每个生字抄两遍组一个词是常见现象,也有两字两词的,师生都习以为常。这个作业布置起来很容易,检查的时候看上去也显得整齐美观,但这种看似常规的做法却存在不合理性。笔者曾对三所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做过未学生字的看拼音写字测验,三所学校学生的书写正确率分别为64%、49%、35%,只有0.6%的学生正确率为0。可见不是每一个生字都需要练,不同学生真正需要练习的生字数量也不等。一刀切的做法显然缺乏针对性,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学生写作业时过手不过心,那么时间就浪费了。因此,我们不妨将传统的“讲解—抄写—听写—改错”生字教学模式改为“自学—听写—抄写—巩固”。两者的不同在于,传统模式下讲解的是教师自认为的难点,抄写的是全部生字,而新模式下,学生自学的是自己不会的字,抄写的是自学后仍然不会的字。只要用心记就不必全部抄——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激励性的学习任务。根据遗忘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每课不会的字记在卡片上,制作单元生字复习卡,以便“学而时习之”;可以和小伙伴合作消灭卡片上的生字;还可以给这张个性化的卡片起个有趣的名字,如“生字宝箱”“生字打靶场”等。以上操作也许少了简便和整齐划一的“美感”,但会让学生学得更走心,更高效,更加个性化,当然这需要管理层的共识,适当给教师“松绑”。
探究性作业——“嵌入”
笔者认为,探究性作业可尝试以学习单的形式嵌入课堂,与教学环节相融合,既助推学习的过程,也检验学习的效果。这类作业要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力求简约,目标指向清晰,体现关联性与层次性。吉林省杨波老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一课就很有代表性,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略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以此为核心任务,设计了三个难度等级的学习卡片(卡片略),让学生任选一张卡片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再借助自己填写的卡片复述这段历程。三个难度等级的卡片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更适切,更有效。从选择卡片到书面填写再到口头讲述,由自主到合作,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每个学生都收获了成就感。
拓展性作业——“开放”
拓展性作业在设计上要体现多元性、整合性、情境性,实现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例如,有位一年级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布置了一项创意闯关作业:第一关,就地取材,用家里的火腿、黄瓜、橡皮泥等制作成笔画拼生字,学生们热情高涨,脑洞大开,还玩起了连字成词成句的游戏,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第二关,相同偏旁同色圈,在字表中将相同偏旁的字用同色圈出来归类复习;第三关,青蛙过河跳一跳,任选25个生字做成字卡,摆在地上作为“河”中的小石头,学生们变身“青蛙”在“石头”上一边跳一边认,还可以变着花样组词,说反义词、同偏旁字……学生们跳得气喘吁吁,玩得不亦乐乎。这项创意作业融合了语文、美术、体育、劳动等学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获得发展。
主题性作业——“贯穿”
除了以上三类作业外,还可以设计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性作业。此类作业一般围绕一个大主题、大任务,将单元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融入其中,但又不囿于课文内容,它打通课内课外,连接教材与生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例如,统编版教材每册书的“快乐读书吧”都可以用主题性作业推进,贯穿单元全过程。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单元主题是外国文学名著,“快乐读书吧”以“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为题,引导学生阅读几本游历类外国文学名著。在共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作业:1.图说《鲁滨逊漂流记》:绘制荒岛示意图、情节发展图或人物成长轨迹图,看图交流故事内容;2.排演片段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情节排演情景剧,拍成视频在班级群里展示;3.做一次读书分享微演讲:选一个观点谈谈你读书的发现或感想。以上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推动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读完后,再让学生读其他几本推荐书目,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依托导学系统全面梳理单元学习要点,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各类作业,根据学情均衡各类作业的比例,避免作业布置的随意性。
基础性作业——“瘦身”
“瘦身”不是简单地在数量上做减法,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提高练习效率。就拿学校必检的生字作业来说,每个生字抄两遍组一个词是常见现象,也有两字两词的,师生都习以为常。这个作业布置起来很容易,检查的时候看上去也显得整齐美观,但这种看似常规的做法却存在不合理性。笔者曾对三所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做过未学生字的看拼音写字测验,三所学校学生的书写正确率分别为64%、49%、35%,只有0.6%的学生正确率为0。可见不是每一个生字都需要练,不同学生真正需要练习的生字数量也不等。一刀切的做法显然缺乏针对性,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学生写作业时过手不过心,那么时间就浪费了。因此,我们不妨将传统的“讲解—抄写—听写—改错”生字教学模式改为“自学—听写—抄写—巩固”。两者的不同在于,传统模式下讲解的是教师自认为的难点,抄写的是全部生字,而新模式下,学生自学的是自己不会的字,抄写的是自学后仍然不会的字。只要用心记就不必全部抄——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激励性的学习任务。根据遗忘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每课不会的字记在卡片上,制作单元生字复习卡,以便“学而时习之”;可以和小伙伴合作消灭卡片上的生字;还可以给这张个性化的卡片起个有趣的名字,如“生字宝箱”“生字打靶场”等。以上操作也许少了简便和整齐划一的“美感”,但会让学生学得更走心,更高效,更加个性化,当然这需要管理层的共识,适当给教师“松绑”。
探究性作业——“嵌入”
笔者认为,探究性作业可尝试以学习单的形式嵌入课堂,与教学环节相融合,既助推学习的过程,也检验学习的效果。这类作业要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力求简约,目标指向清晰,体现关联性与层次性。吉林省杨波老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一课就很有代表性,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略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以此为核心任务,设计了三个难度等级的学习卡片(卡片略),让学生任选一张卡片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再借助自己填写的卡片复述这段历程。三个难度等级的卡片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更适切,更有效。从选择卡片到书面填写再到口头讲述,由自主到合作,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每个学生都收获了成就感。
拓展性作业——“开放”
拓展性作业在设计上要体现多元性、整合性、情境性,实现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例如,有位一年级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布置了一项创意闯关作业:第一关,就地取材,用家里的火腿、黄瓜、橡皮泥等制作成笔画拼生字,学生们热情高涨,脑洞大开,还玩起了连字成词成句的游戏,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第二关,相同偏旁同色圈,在字表中将相同偏旁的字用同色圈出来归类复习;第三关,青蛙过河跳一跳,任选25个生字做成字卡,摆在地上作为“河”中的小石头,学生们变身“青蛙”在“石头”上一边跳一边认,还可以变着花样组词,说反义词、同偏旁字……学生们跳得气喘吁吁,玩得不亦乐乎。这项创意作业融合了语文、美术、体育、劳动等学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获得发展。
主题性作业——“贯穿”
除了以上三类作业外,还可以设计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性作业。此类作业一般围绕一个大主题、大任务,将单元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融入其中,但又不囿于课文内容,它打通课内课外,连接教材与生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例如,统编版教材每册书的“快乐读书吧”都可以用主题性作业推进,贯穿单元全过程。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单元主题是外国文学名著,“快乐读书吧”以“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为题,引导学生阅读几本游历类外国文学名著。在共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作业:1.图说《鲁滨逊漂流记》:绘制荒岛示意图、情节发展图或人物成长轨迹图,看图交流故事内容;2.排演片段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情节排演情景剧,拍成视频在班级群里展示;3.做一次读书分享微演讲:选一个观点谈谈你读书的发现或感想。以上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推动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读完后,再让学生读其他几本推荐书目,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依托导学系统全面梳理单元学习要点,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各类作业,根据学情均衡各类作业的比例,避免作业布置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