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偶得
《冬牧场》这部长篇纪实散文,是作家李娟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迁徙数百公里,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牧场,住在“冬窝子”里4个月,零距离观察并参与牧民的冬牧场生活,而对其生活与劳作的真实记录。
“在荒野里,人需得抛弃多余的欲望。”在干旱的冬牧场,冬窝子里惜水如金。大家要去很远的地方采雪、背雪,化水,用于生活。于是,洗头和洗澡就成了极其奢侈的事情。而每日的餐食中,除了喝茶泡干馕,只有一顿正餐:吃些面条汤或拉面。而冬牧场的冷,更是深入骨髓。1月初,气温已降至零下40来度。然而,即使在最冷的几天里,牧民也要赶着羊群去远方放牧。寒冷带来的痛苦,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可以忍受的。似乎这样的生活,已在他们祖辈的血脉和言传身教中,默默地传承下去,承受着,担当着。
除了生活的艰辛与放牧的艰难,牧民们仿佛是与世隔绝的存在。闲暇时,女人们纺羊毛线、绣花、做食物和其他家务……孩子们呢,稚嫩的他们,已默默地承接起父母身上的担子,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于琐碎而重复的生活中,展现着他们独特的品格,纯朴,坚韧,友善,乐观。
冬牧场是寂寥的,也是自在的;是荒凉的,也是昂扬的;是孤独的,也是热烈的;是清苦的,也是丰富的。生活在冬牧场的人们,之所以还能时时欢歌纵舞,之所以能感到“幸福”,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而这样的内在与追求,正是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人所缺失的。
因为缺失而向往,因为遥不可及而神驰。这,大概就是《冬牧场》得到热烈反响的原因吧。
——孙克艳评《冬牧场》
《给孩子的最美散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是很契合孩子们阅读的经典读物。全书辑录了贾平凹、老舍、冯骥才、史铁生、苏童等名家的51篇散文,分别从自然、人文、历史、人生等不同的维度,传递了丰赡的思想,展示了汉语文字独特的意蕴之美,堪称孩子们“品经典获教益”的典范之作。
书中最别致的篇章,当属冯骥才的《珍珠鸟》。品读它不长的篇幅,从人与万物生灵的和谐相处中,能体会到世间的一种温存和恬淡。冯骥才通过对一只灵动俏皮的珍珠鸟的传神刻画,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敬畏有加,相互扶持,彼此珍重的脉脉情愫。文中的小鸟虽然顽皮好动,但它从不试图飞出窗去,这缘于作家“很少扒开鸟笼外的叶蔓瞧它们”。正是得益于对珍珠鸟日常起居的尊重,才有了后续的“小鸟大着胆子站在我的书桌上,甚至站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的趣闻。人与鸟之间,就像相交多年的挚友,那静动两相宜的画面,多么令人感佩。许多人感念于它的温馨,而冯骥才却从中看到了另一深意,“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而作为读者,咀嚼这样意味隽永的话语,也会幡然醒悟,人类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对大自然多倾注一点厚爱,人与小小的生灵之间,一样可以营造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至境。
平心而论,这51篇佳作,不单单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众多家长们的。春夏相交,暖阳当空朗照,或居室内或置郊外,正适合来场亲子阅读。徜徉在大师们至真至纯的优美散文里,以成人的丰富阅历,解读大咖们在书中的至理名言,对家长对孩子都是一次难得的思想提振。
——黄东光评《给孩子的最美散文》